交通 港珠澳大桥

老画家作国画长卷 展港珠澳大桥雄姿

2017-11-07 湾区城市群

历时三年终于创作完一幅7米多长的画卷。11月4日上午,74岁高龄的广州老画家林天德再次登上了港珠澳大桥,在青州航道桥“中国结”下,大桥管理局党委副书记、行政总监韦东庆代表建设者,从林老手中接过这幅沉甸甸的画卷。韦东庆表示,将把这幅名为《腾龙圆梦》的巨作作为未来港珠澳大桥博物馆收藏和展示的第一个典藏作品妥善保存,并向老画家对大桥的关注和期盼表示敬意。

画作呈现三地特色景观

4日上午,在港珠澳大桥的“中国结”下,一幅长7米多、宽1.2米的全景山水国画徐徐展开,层峦叠障的山、气势磅礴的浪,港珠澳大桥犹如一条灵动的巨龙,在画面中若隐若现。香港的天坛大佛、澳门的大三巴牌坊、珠海的情侣路等三地特色的景观,在画面中一一呈现。

林天德是广州美术学院元老级人物,不少青年画家及装饰设计行业的精英都曾是他的学生。执笔作画已有五十多年的林老,尤其擅长壁画、版画、潮州木刻等艺术,在这幅长卷上,他将伶仃洋的海水与两岸的山进行了写意的融合。林天德说,港珠澳大桥是一带一路的重要工程项目,也是历史的重要发生地,同时也将会是旅游名胜,其意义非凡。“通过水墨国画的表现形式,对有地方特色的山水进行创新。”林老说,希望通过虚实结合的方式,给予人们更多的想象空间。

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王见为此画卷题词并题名为《腾龙圆梦》。他提到,港珠澳大桥连接香港、珠海和澳门,是中国建设史上里程最长、投资最高、施工难度最大的跨海桥梁。林天德先生以极大的热情挥笔高歌,绘制巨幅山水,以铭记中华民族的伟大建设,画面壮观,立意深远,可赞可贺。

创作前眼睛动两次手术

虽已年过古稀,林老身体仍然健朗,提起三年的创作历程,他的激动之情油然而生。三年前,林天德曾来到港珠澳大桥的施工现场,现场的施工和规划让他震撼不已。“这幅画修改了二十多次,最难的是海浪的处理,一开始不敢大胆去画。”林天德介绍,早在两年前就创作出了初稿,但对桥的雄伟特色,与山水如何融合、又要适合这样的长卷,这让他非常纠结,常常做梦时都在作画。突然有一天,从睡梦中得到了灵感,林老一睁眼就拿起了画笔,决定将海浪用夸张动感的方式来表达,以展现大桥的磅礴气势,以及能够经受各种风浪磨炼的特点。

三年来,大桥建设迅速,但林天德一开始能拿到的图片资料并不多,更多的是凭想象,因此这些年林老“不错过每一个新闻报道和公开资料”,并多次咨询了多位大桥建设者和国画艺术家的意见。林天德说,每年画面都有很大的更新,作画技法不断增加,“这幅作品既有传统的表现形式,又有现代气息”。

在准备创作之前,林天德前后进行过两次眼睛的手术,这导致他在作画看字时需要使用到放大镜。一手举着放大镜,一手执着画笔,就这样弯着腰,每天作画数个小时。为了保证体力,林老先生在这三年内,坚持每天早晚运动。林老幽默地感叹:“画作完成了,身体也更好了。”

将成大桥博物馆典藏珍品

为纪念这一超级工程,在东人工岛规划建设时,港珠澳大桥博物馆的建设就提上了议程,在2015年时进入论证阶段,三地的专家对展品选取进行了研究。当时提出,港珠澳大桥博物馆采取“一馆多址,实体博物馆与数字博物馆结合”的形式,坚持“桥即是馆,馆即是桥”的设计理念,将大桥最具有代表性、标志性的空间有机整合起来共同形成实体博物馆,从多角度向公众展示“世纪工程”的实体形象和文化内核。

韦东庆介绍,《腾龙圆梦》是首位艺术家用国画的方式对港珠澳大桥进行创作,这将是港珠澳大桥博物馆的首件典藏珍品。

  朱潘洁雯指出,广东省一直是香港服务提供者透过CEPA在内地投资首选的地点。CEPA下的《经济技术合作协议》包括“次区域合作”的编章,将两地现有的区域合作纳入CEPA制度性框架之内,其中更特别订明积极推进大湾区城市群建设。

  朱潘洁雯强调,粤港澳大湾区是国家策略的重要一环,包含庞大的发展机遇,有利提升粤港两地的整体经济实力,为两地市民开创更美好的前景。粤港两地政府会利用现有的合作平台,在不同层面和领域加大力度推动大湾区建设,以及考虑更多便利港人在内地营商的措施。

相关:老画家 港珠澳大桥
作者:金羊网 来源:金羊网 阅读: -
版权免责声明:本号部分图文分享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私信告知。我们第一时间处理异议。转载本号原创文章,需注明来源于【湾区城市群】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