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拜大数据:开启城市规划新想象
2017-11-06 湾区城市群
制图/蔡红
通过分析个人骑行数据,勾画出清晰的出行画像,为城市规划者的决定提供支持性来源
文/ 记者 李妹妍
自从有了共享单车,家住番禺的刘先生上下班几乎就不开自己的私家车了。
“早上出门,骑共享单车到最近的地铁站,下地铁后再骑共享单车到单位。”刘先生说,自己在珠江新城上班,早晚高峰堵在路上,通勤时间往往超过一个小时,共享单车出来后他第一时间就成了注册用户,“想去哪儿,查好路线,骑个共享单车就去公交站、地铁站了。”
在刘先生看来,“骑-乘-骑”只是个人出行方式的小小变化。这种出行新潮流,让他更充分地享受了公共交通服务的便利。
但数据的视角呈现了完全不同的图景。近日,世界银行联合摩拜单车发布了共享单车用户出行数据报告,通过对北上广深等8个城市的地铁站附近用户骑行习惯进行分析,城市管理者第一次清楚地了解到,各个地铁站有着多大的吸引力和可达性。
“这将为地铁站周边区域规划和设计提供新的思路和数据支撑。”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马向明接受羊城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如何让公共交通系统更便于使用,又能保证良好的客流量,一直是“最后一公里”问题最大的症结。共享单车通过分析个人骑行数据,为城市规划者分析公共交通系统的需求“开启了新的想象”。
数据
63%摩拜出行接驳公共交通
“从第一辆车运行开始,摩拜单车的运行轨迹数据就被完整地记录下来。”摩拜单车世行项目负责人李婷告诉羊城晚报记者,摩拜单车每天实时监测每辆摩拜单车的运营状况,每天积累着大量的城市共享单车出行大数据。
她举例称,后台提取单车编号No.0210019836的运行轨迹,可以立即直观看出,这辆单车在无故障运营的365天里,“一共被1975个不同的人开启,完成了2021次骑行,累计骑行里程达4850公里。”
这只是出行大数据的冰山一角。据摩拜单车大数据团队透露,摩拜单车目前在全球180多个城市运营着700多万辆智能共享单车,从去年9月份第一辆摩拜单车落地广州起,广州摩拜单车数量目前已经超过10万辆。
“在广州,45%的共享单车骑行集中于早晚高峰时期,分别超过1000辆地铁、1.5万辆公交或30万辆出租车的载客量,相当于19%的城市公共交通运力。”摩拜单车广州项目数据负责人之一符玲告诉记者,广州市交通规划研究院7月曾发布首个《2017年华南区共享单车出行报告》,通过云平台智能模型运算,通过城市交通结构、共享单车运营情况、骑行特征等多维度深入挖掘城市活动与骑行数据,“数据抽样具有代表性。”
大数据清晰勾勒了广州共享单车的出行面貌,在提高短途出行效率上,共享单车优势明显。
“共享单车提供接驳地铁新方式:骑—乘—骑。”符玲指出,广州有63%的共享单车出行与公共交通进行接驳,成为解决最前与最后1公里出行最有效方式,其中,热门骑行地铁站点主要集中在城市西部,一德路、黄沙、西门口等站点骑行热度最高,与公共交通覆盖形成互补。
摩拜单车和百度地图研究发现,如果将住宅楼/商业楼等建筑物周边500米定义为公交盲区,摩拜单车对广州公共交通站点覆盖盲区人数达83.26%,其中,以地铁站为起止点的出行中,85%的骑行距离超过3公里。
“在同样的10分钟出行时间下,共享单车将传统意义上地铁站800米步行可达圈扩展到2-3公里骑行可达圈。”符玲说,共享单车的出现扩大了公共交通基础设施服务半径,在出行距离5km以内的交通出行圈,共享单车相对小汽车、步行优势更为明显,“假设传统通勤如果需要65分钟,换成‘共享单车+轨道交通’的方式仅需32分钟,节省时间至少一半。”
为城市统筹规划提供依据
让公众的出行更便利,让城市的交通更流畅,随着交通出行大数据的进一步挖掘,原本看上去难以兼顾的矛盾,似乎有了解决的契机。
梁小姐是共享单车的忠实粉丝,每天早晨从家里出发,找一辆共享单车,扫码、开锁、上车,五分钟就可以骑到5号线地铁口,路上还能买杯豆浆。但停车问题始终让她深感忧虑,“地铁口附近没有足够的自行车停放点,经常有人乱停,有些人骑完车就随手停在路边,没办法过人,还有安全隐患。”
“市民骑行、泊车需求大的区位,譬如地铁站点、商超周边、主次干道边上,这些地方自行车停放点位普遍不足。”在李婷看来,用户数据真实地反映了人们的骑行需求,如果以自行车流量作为指标,可以帮助城市在规划时,根据土地使用、经济活动和公共交通服务的种种组合来检验不同的发展战略,“如将自行车停放点、自行车专用道的规划与公交站点的建设统筹考虑。”
在城市规划和管理者们看来,这一建议,把共享单车治理问题前移至规划阶段,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交通大数据可以给出更清晰的出行需求画像。”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马向明告诉记者,大数据可以直观看到在哪些区域出行需求更大,相应的规划或者管理就可以根据趋势实现优化。
而在站点周边规划设计层面,城市规划者们也深受启发:不局限于步行可达距离覆盖范围,在更大区域内统筹安排土地利用类型和业态形式,促成混合用途的紧凑型社区。
“从800米步行可达圈拉开到2-3公里骑行可达圈,如果共享单车数据确实反映了这一趋势,那是一个很可喜的现象。”在马向明看来,地铁站周边往往用地紧张,它涉及不同的利益群体,需要扩大数据挖掘,纳入更多元的数据,“如交通的数据、购物的数据等,把人们的使用活动勾画得更清晰,才更有利于综合去解决现有的问题”。
“但数据是现在时,不能根据这个就能得出未来的趋势。”他指出,要认清大数据的性质只是工具,帮助我们更好作出未来的预测,规划更精准更方便,“大数据是城市管理者作出决定的一个支持性的来源,不是决定性的来源。”
改变
为旅游业发展带来新机遇
“共享单车带来的改变不止于出行。”马向明说,对于城市而言,单车出行把人们的交往生活部分回归街道,也为住区布局方式提供新的可能性。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提出了“密路网、窄马路”理念,让更多人出行可以步行或骑单车。“未来的城市可以鼓励建设更多的慢行街道,使街道的生活更丰富。”他说,慢行街道的建设需要总结归纳共享单车出行大数据,“哪些出行需求大的,可以对现有的路网进行有针对性的优化。”
在他看来,共享单车或许还将为广州旅游业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共享单车出行大数据显示,市民把选择共享单车当作休闲出游的重要交通工具。2017年4月至6月其间,华南区重要城市景点/商圈共享单车骑行到访量大幅增加,其中广州天河城增幅第一。
“单车骑行时可以对地理环境和城市文化进行更细致的感知。”他说,广州城市比较平缓,很多地方绿化很好,一年中大部分时间都适宜骑行,“如果可以根据大数据满意度分析,对外地人满意度更多的地方规划组织城市体验骑行线,让‘白天骑行城市,晚上夜游珠江’成为外地游客的首选,对城市的旅游、整个经济的推动其实也是有积极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