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 港珠澳大桥

易万中8年“长跑”开展跨海大桥造价研究

2017-10-26 湾区城市群

为准确收集数据,易万中经常要出入施工现场,仔细观察记录大桥建设的工艺工法。受访者供图

易万中和他的团队对所收集的100多万条数据进行筛选分析,在办公室里通宵达旦。受访者供图

  拖着略显瘦小的身躯,在现场不厌其烦地询问各个施工细节,细致地观察、记录着大桥建设过程中每一个环节的施工消耗。对于港珠澳大桥建设者来说,很多人都对易万中的身影非常熟悉。

  作为一名造价工程师,广东省交通运输工程造价管理站副总工程师易万中参与港珠澳大桥建设已有8年,可以说是参与大桥建设的“马拉松健将”。8年间,大到大桥的投资估算,小到每个施工工序的作业流程,他都了然于胸;他带领团队前往外海施工现场,从“上船吐到下船”,抵达后却马上投身于现场观测和数据收集;收集于港珠澳大桥建设过程中的40多万条数据,都曾在他的脑海中盘旋,在他的笔尖汇聚……

  以港珠澳大桥为研究对象,易万中和研究团队用8年的时间完成了《外海桥梁、隧道工程施工定额》(以下简称“外海施工定额”)的课题。今年初,“外海施工定额”的课题研究成果获得了专家组的一致认可,真正填补了我国在该领域造价行业标准的空白。

  “港珠澳大桥这样的‘世纪工程’一辈子可能也就遇上一次,能够在这一平台上做出自己的贡献,一切都是值得的。”易万中说。

  策划/统筹: 陈邦明 沈文金 梁涵

  撰文:董谦君

  1 结缘

  啃下投资估算“硬骨头” 推动大桥顺利开工

  在大多数建筑工程行业的从业者看来,港珠澳大桥代表着行业的顶尖水平,也是业界精英汇聚的世界级平台。

  为了向这一行业标杆项目靠近,易万中一直对港珠澳大桥保持着高度关注。2009年初,港珠澳大桥前期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前期办)开始启动投资估算制定等相关工作,急需管理造价方面的人才。易万中等待多年的机会终于出现了。

  凭借着过硬的业务水平和丰富的工作经验,易万中发出的简历很快有了回应,他也顺利进入面试阶段。如愿进入前期办后不久,易万中就接到了重要任务——为港珠澳大桥“估价”。要建造这样一个世纪工程,究竟需要花多少钱?

  工程造价的估算是前期工作中的重点。投资估算定得准确,能够奠定项目实施基础,有力推动项目进度。从造价领域来看,确定一项工程的投资估算需要考虑建设规模、技术标准、工程方案、施工组织及工艺工法等,同时,还需要参照国家定额标准以及原材料、设备租赁、劳动力的市场价格等各方面的资源要素,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作。

  尽管有着丰富的造价管理经验,但港珠澳大桥更具有“首创性”“前瞻性”“特殊性”,“估价”这道“考题”仍然超出了易万中的认知。“从来没有做过这么大的这么复杂的项目,当时甚至连沉管隧道的概念都不是十分清楚。”

  面对几乎全新的领域,每一步都要靠自己去探索。没有解题的公式可以套用,易万中就靠自己的理解去归纳。凭借着巧妙的“要素分解法”,易万中应对起如此具有开创性的挑战也逐渐有了底气。

  “建安工程费”“研究、设计费”“贷款利息”……一项项费用板块被易万中拆分出来。“世纪工程”体量庞大,那就把它分为桥、岛、隧三部分,再将“桥”分成“上部结构”“下部结构”“基础结构”……依此类推直到“拆无可拆”,就如把一座大厦还原到每一块砖头、每一根钢筋。

  在前期办花了108天的时间,易万中终于把这道难题给“啃”下来了,这也推动了大桥的早日开工。

  2 点题

  牵头“外海施工定额”课题 八年攻关艰辛起步

  完成了在前期办的工作后,易万中和港珠澳大桥的缘分也理应告一段落。但这段经历也在易万中心中埋下了一颗种子——能否以港珠澳大桥为研究对象,编制出一份可靠的大型跨海桥梁、海底沉管隧道的建设造价定额标准?

  当时,放眼全国,珠江口、长江口、渤海湾……一系列跨海大桥的建设已纷纷提上议程,振奋人心的建设即将到来。“没有参考标准的现状必须改变,这是机遇也是使命,跨海大桥的定额标准应该由港珠澳大桥去填补。”

  事实上,易万中的想法与上级主管部门不谋而合,“外海施工定额”的课题申请也很快得到认可。从更高层面来说,填补这个行业空白并不仅仅为了港珠澳大桥,更是为我国跨海桥梁的建设探路,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开展好这项工作,广东省交通运输工程造价管理站、港珠澳大桥管理局以及施工承包方各自派驻人手组建了工作团队,并由易万中作为技术带头人统一部署工作。

  课题开展的难度仍然超出了易万中和团队成员的想象。所有数据的采集都需要施工方的配合,但沟通过程却异常艰辛,课题组频频碰壁。施工方认为,为“外海施工定额”提供数据信息给他们带来了额外的工作任务,很多时候配合的积极性并不高。

  更艰难的是涉及成本价格的数据采集。施工方一艘作业船造价多少,是整体购买还是自主改造;在施工工序中的每一个环节中,采取了哪种工艺工法,对成本有怎样的影响?这在一定程度上都涉及到施工单位企业利润及商业秘密,对防止同行价格竞争以及对自身知识产权保护的本能,让他们不得不产生顾虑甚至是防备。

  在一次沟通协调会上,正在向施工方介绍课题相关情况的时候,有人当场拍桌子打断了他的讲话。“定额没有什么用,要搞你们自己去搞,与我们无关”,将易万中的话直接堵了回去。

  外部环境同样考验着易万中和他的团队。要收集到准确的数据,到现场去是硬性条件。伶仃洋碧波浩渺,陪伴易万中他们的常常“除了风就是浪”。“有一次前往工地时由于风浪大,团队成员几乎从上船就开始晕船,甚至排着队呕吐。”港珠澳大桥管理局计划合同部副部长曾雪芳仍然清晰地记得,为了不错过数据采集,吐得七荤八素的一群人咬着牙投入到工作中。

  夜晚的伶仃洋万籁俱静,只有灯火通明的施工船舶,零星地散落在海面上。通宵作业是大桥建设者们的家常便饭,而对于易万中他们来说,每一个关键工程都要现场观察,只要建设者们还在工作,他们就不能歇着。

  从身体到心理,考验接踵而来,团队士气也一度低落。8人团队组建半年后,就有2名成员选择离开,到了后期则仅剩下2人在坚持。种种的困难交织在一起,导致课题研究进展缓慢。直到2013年底,港珠澳大桥工程进度已过半,数据采集量却还不到10%。这让易万中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情绪低落的时候,易万中会独自呆坐在情侣路上,望着不远处的港珠澳大桥,他坦言也曾灰心,也想放弃,但是想到课题是自己一手牵头立项的,为了对自己负责,对团队负责,也为港珠澳大桥这座行业标杆的世纪工程负责,“无论如何也要把它做下来!”

  3 解题

  收集上百万条数据 研究成果获得广泛应用

  坚定的信念点燃了工作热情。

  一次沟通解决不了问题,那就三次、六次甚至十次。“吃闭门羮不要紧,只要坚持下去,总会让对方改观,从厌烦继而理解,到最后支持。”为了拿到准确的机械设备成本数据,最多的一次他曾30多次跟施工方沟通。

  跟易万中有过接触的大桥建设人员都表示,他性格平易近人,即使遇到那么多人对他工作的不理解,也从来没有急过眼、发过脾气。“只要愿意去沟通、去解释,就总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易万中说,在不断地接触中,不少曾对自己处处“防备”的施工单位负责人最后都变成互相合作的好朋友。

  港珠澳大桥管理局的年轻工程师周龙是易万中的“弟子”之一。在他看来,“师傅”的耐心和坚毅令人印象深刻。“作为带头人,‘师傅’担任起技术指导的责任,从样本采集、表格标准、定额编制路线、表现形式等都有非常细致的指导。遇到工作沟通上的困难,也是从大局出发,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不埋怨也不放弃。”

  进入2014年,港珠澳大桥不少承建单位建设工作已进入中后期。由于项目具有“独一无二”的开创性,随着项目推进,一些承包单位感到资金越来越吃紧,调整概算(以下简称“调概”)势在必行。

  事实上,在无有效参照依据的情况下,“外海施工定额”越早编制完成,港珠澳大桥的调概工作就能更顺利地开展。至此,施工方也真正明白了课题价值所在,开始敞开心扉接纳易万中和他的团队,研究课题的进展逐渐赶了上来。2016年初,前期资料收集终于进入收官阶段。

  然而,这并不是最后的完结。收集的数据超过100万条,要在半年内完成“外海施工定额”的成果编撰并非易事。最终,编制组共筛选出40多万条有效数据,并逐一通过建模、回归等算法,把它们转化成工程造价的表达方式——定额标准。

  其间,他们曾先后四次进行了“封闭式攻关”,每次历时一个多月以上,吃住、工作都在一起,已经没有了上下班的概念,常常是直到实在干不动了,才稍微休息一下。凭借这股狠劲,资料摞起的“小山丘”渐渐被削平,“愚公移山”般的工程终告完成。

  如今,跨海大桥的定额标准成果——《广东省沿海桥梁工程预算补充定额》《广东省沿海沉管隧道、人工岛工程预算补充定额》已由广东省交通运输厅正式发布并实施,经专家评审认为,填补了我国交通行业定额标准的空白,为同类工程的投资控制和造价管理提供了重要借鉴,在深中通道、琼州海峡通道、大连湾、宁波舟山港主通道等大型项目的投资确定、造价管理得到实践应用,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对话

  易万中:“越困难的事情越考验意志力”

  几乎是从一片空白开始,易万中带领的团队开创了新的行业标准,有力促进了外海桥梁、隧道施工的发展。回顾8年来的艰辛,他感慨万千,“港珠澳大桥是‘世纪工程’,也是行业的先锋者、探索者,能够在这一平台上发挥自己的作用,并为未来我国跨海大桥的建设少走弯路作出贡献,所有一切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南方日报:“外海施工定额”课题研究的难度在哪?

  易万中:港珠澳大桥项目的体量大,实施难度高。由于工作面多且细,使得整个课题项目的操作难度大大提高。整个工程有20多公里在海上,要盯住每一个施工点的作业过程。这不仅需要运输船只的配合,也要克服现场的艰苦条件。以一个施工标段为例,其中可能涵盖50多个桥段墩,要准确把握每一个点的实际施工情况,这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和精力,这在以前的工作乃至行业的研究中是没有遇到的。

  南方日报:沟通过程中,最频繁遇到的问题是什么?

  易万中:施工方的不理解是比较平常的现象。由于不太了解课题研究的目的,误解是难免的。即使已经和施工单位的负责人达成了共识,也未必能有效传达到一线施工现场的作业人员,反复沟通交流是家常便饭。这需要双方去磨合,换位思考,带着诚意去接触。打交道的次数多了,也就赢得了他们的信任。事实上,施工单位给予了我们很多支持。

  南方日报:研究期间有没有低谷的时候?

  易万中:坦白说确实有一段时期想过放弃。课题的研究从职业的角度来说并不是必要完成的任务,如果想“交差”,也可以通过估算数据的方式去完成,尽管定额误差较大也可以结题。但作为这个重大课题的发起人,轻言放弃不仅辜负了自己,也对不起港珠澳大桥众多行业精英的付出。所以一直勉励自己坚持下去,一定要见到成果。

  南方日报:能够坚持到最后,靠的是什么?

  易万中:应该说是责任感,自己牵头的课题最终要对自己负责。越困难的事情越考验意志力,如果把它做砸了,专业前途也到此为止了。港珠澳大桥级别的工程可能一辈子只能碰到一次。错过这样的机遇和平台,今后可能也不会再有什么成就。在世纪工程的高标准、严要求下,与港珠澳大桥的建设者们相比,我的压力并不算什么。

  ■手记

  坚守理想 逐梦前行

  易万中如今仍清楚地记得,在北京的一次行业会议上,业界泰斗、时任交通部总工程师凤懋润细数珠江口、长江口、渤海湾等已建和将要建设的桥梁时说,我国的跨海大桥建设将迎来振奋人心的大发展。这深深地打动了易万中。他意识到,“外海施工定额”不是简单课题,在国家层面也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从那时起,他便立志要为行业填补这个标准空白,为国家跨海桥梁建设大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这样的“初心”让他坚持到了最后。在8年的“长跑”中,易万中遇到过很多意想不到的困难,团队中也有不少成员中途退出,没能坚持到最后。而每当遇到挫折,心灰意冷之时,他就会想起自己参与课题的起点。他说:“回望初心,当不负韶华。个人的付出与委屈只是一时,国家、行业既然需要这样的成果,自己就要把它做出来。”

  8年时间,上百个施工现场,100多万条数据。也许易万中自己也不曾记得,多少次向施工方解释、沟通,直到其理解、配合为止。几乎所有与他有过接触的大桥建设者都被他这份“坚持”所折服。正是由于这样的信念和坚持,易万中终于带领团队完成了任务,为港珠澳大桥乃至行业的发展树立了新的行业标准。

  实际上,不仅是易万中,在整个港珠澳大桥的建设中,“坚持”几乎成为全部建设者的共同精神。面对这样一个史无前例的“超级工程”,建设者遇到的困难、艰辛,非一般人能想象,在某种程度上也超出建设者们最初的想象。但是,面对困难和挑战,建设者们坚持到了最后,用智慧和汗水战胜了挑战,推动了大桥建设的顺利推进,也书写了属于建设者的荣光。

相关:易万中 跨海大桥 造价 港珠澳大桥
作者:南方日报 来源:南方日报 阅读: -
版权免责声明:本号部分图文分享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私信告知。我们第一时间处理异议。转载本号原创文章,需注明来源于【湾区城市群】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