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 便民办事

香港独特的巴士消费,生长出一条“巴士迷产业链”(组图)

2013-06-05 湾区城市群

在街头拍巴士成为容伟钊的习惯。

 


  热狗是什么,冷马又所指何物?布牌、纸牌、胶牌、水牌,分别是指巴士设备中的哪些东西?乳猪纸是不是用来包乳猪的,而波板糖又是真正的糖吗?这些奇奇怪怪的名词,首次听到肯定会一头雾水,但如果求助于搜索引擎,才会发现,这些其实都是香港巴士迷用来指代巴士的专有名词和俗称。

  香港早于20世纪20年代已出现巴士路线,当时九巴、中巴等巴士公司各自在九龙、香港岛、新界等地区开办巴士路线。香港政府于1933年批出专营权给九巴和中巴,奠定香港巴士的基础。后来,巴士在香港繁荣发展,成为城中主要的交通方式。伴随着巴士公司对线路的调整、对车型的更新换代,有一群人开始由巴士的消费者,逐渐成为巴士的追随者,并形成“巴士迷”群体。而反过来,巴士迷的发展壮大又促进专门针对他们的消费模式出现,著名的80M巴士专门店已经开设了多间分店,他们售卖的远不止巴士模型这么简单。

  香港巴士迷研究范围包括巴士历史、巴士型号和结构、巴士设备等,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更扩展至其他领域,包括巴士广告、衍生产品等,公共小巴也是香港巴士研究的范畴之一。他们不把巴士当成交通工具,更当成生活兴趣。他们会坐巴士游车河,又会追着巴士拍照,有些更加会定期到旧货市场和专门店去掏好货,甚至发展到出国拍巴士……

  巴士消费信息不断更新,催生一群“巴士粉丝”

  香港资深巴士迷容伟钊说:“有双层巴士的地方,就有巴士迷,所以香港特别多巴士迷。”其实巴士迷的形成与香港的城市特质息息相关。香港向来地少人多,随着城市开发,巴士成为城区联络的主要交通工具。很多香港人小的时候,就要自己搭巴士上下学,“细细个,一年班就要拎住书仔看线路”。巴士服务成为许多港人每日不可缺的消费之一。

  早期香港的专营巴士公司全以单层巴士服务,当中不少属于古老的“普通控制”模式,引擎突出于车头位置,既浪费空间,又减少载客量。随着人口的膨胀,这些巴士渐渐就不够用。1949年,首批双层巴士投入使用。从此之后,双层巴士越来越多。现在香港街头飞驰而过的一辆接一辆的双层巴士,已成街头一景。

  每当一段时间,香港的巴士公司,为改善巴士服务,及实行减少空气污染政策,便会引入新款型号,配备空调的巴士,取代旧款型号空调或非空调巴士。与此同时,香港运输署会因应社区或其他交通发展模式,而增辟或删减巴士路线;巴士公司本身,也因应各路线服务需求,增减班次或更改派车形式。

  正是这些不断更新的巴士消费信息,引发一群人的兴趣。每日搭乘巴士,或许是为驱除乘车烦闷,久而久之,有些人便对巴士的派车规律、巴士型号、行车时间等资讯相当感兴趣,因而对香港巴士建立了情感,进而研究香港巴士,最终形成“巴士迷族群”。而电子资讯的发展和发达,则更促进了巴士迷文化的发展。近年来,各巴士迷网站和论坛都热闹非凡。

  香港的巴士迷,有的喜欢研究历史,有的喜欢攒巴士模型,有的喜欢研究机械,还有的喜欢拍摄巴士车厢广告。各型各类的巴士迷促进了各类专门消费的产生。

  喜欢研究历史的容伟钊,喜欢去旧货市场淘“旧嘢”,他的藏品中有30年代外国人写的关于香港巴士的小册子,有60年代的巴士路线图,还有巴士公司职员徽章。另一位巴士迷陈先生则喜欢自己做巴士模型,用一块胶,又剪又黏又上色,一步步把模型做出来。又有巴士迷喜欢收集和拍摄巴士车厢广告。

  香港的双层巴士上,总是刷满了花花绿绿的广告。这些广告无所不包,从商品广告,到电影广告,甚至还有体育明星。研究这些广告的变化,简直就是一本香港人消费发展史。

  一个巴士专门店,最多全港拥有14家分店

  巴士迷的出现,是源于港人对巴士的消费,而巴士迷文化又衍生出了各种商业模式,其中,除了“退休”巴士展览,拍摄设备交易,各种贴纸、照片的收集之外,微型巴士模型的热卖也是巴士迷文化衍生的一项颇具特色的贸易。

  “80M巴士专门店”就是一家以售卖巴士模型为主的商店,它同时还是一家巴士迷次文化企业。80M由香港的巴士迷郭炳华于1994年创办,最初的门店设在香港岛上环西港城,随后80M逐渐成为香港规模最大的一家交通模型相关产品零售商。

  80M在全盛时期一共开设了14家分店,覆盖面包括了旺角、上环、葵芳及尖沙咀天星码头等地区。店铺主要从事生产、代理及售卖各式交通工具模型(包括各种巴士,以及香港其他的公共交通工具、香港警察车辆、消防车辆及救护车辆乃至飞机等),发行巴士刊物、海报及举行巴士模型展览等各类型活动。此外,80M的业务范畴还包括了贩售各类型及年代的香港飞机模型、道路网络模型及车辆图鉴等,而提供模型安装服务也是该店的亮点之一。在2010年末,8 0 M 巴 士 专 门 店 还 与 九 龙 巴 士 车 身 广 告 商R oadshow展开合作,在九巴及龙运巴士旗下部分巴士的车身贴上由80M巴士专门店赞助的全车身广告,并且将这些巴士制作成为模型出售。

  记者来到旺角朗豪坊的时候,便偶遇巴士迷R aym an,他是这家店的常客,基本每个月都会抽一两天来看看模型,“从前基本每周都会亲自来看看,看看有什么新款模型,后来才知道这家店有网上商店,所以后来都会上网先看看有没有想要买的,然后直接过来买走”。在被记者问及为什么不愿尝试网购时,R aym an表示还是更希望亲自来店里看看,看到实物再买比较放心,再者还可能会遇上其他的巴士迷,可以互相交流,“我家就住在这附近,很方便的”。

  80M的巴士模型售价大都在400港元左右,当然有一些特别定制的模型,或是限量版的巴士模型的价格会略高,但这些都不妨碍巴士迷们对于这种文化衍生品的热爱。“模型价钱尚在接受的范围,而且并不是每一天都会有新的模型出现,以长期的角度来看,这些消费都是一般人能够承受的。”另一位正在购物的巴士迷Seven表示,当天在帮一位在美国的朋友购买巴士模型,他说朋友生日了不知道送什么,因此想挑一个比较特别的礼物送给他。

  80M巴士专门店的官方网站上除了提供了最新的巴士模型信息之外,顾客还可以直接在网络上进行购物,网店内还特别声明表示欢迎海外人士网购各类产品,看来巴士迷文化不仅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还打破了不同地域的限制。

  巴士年年加价,港人仍难舍难离

  巴士年年加价,但香港人依然难舍难离。如今虽然地铁越来越发达,但巴士仍是香港人不可缺少的生活元素。试问身边是否总有一个梦想做巴士车长的小朋友;在没有八达通的年代,少付两毫也不会遭到白眼……

  2008年12月6日晚上,数百名市民及巴士迷在上水巴士总站告别九巴老牌路线70号线,来往上水及佐敦,因路线迂回不受乘客欢迎,却是巴士迷最爱,因路线车程长,又多热狗巴,是游巴士河不二之选。

  可惜随着人们消费习惯变化,巴士更新换代速度加快。以前布满大街小巷的热狗巴,因为夏天车厢酷热,不受乘客欢迎,而免不了淘汰命运。不过好多人身边都有一个为了省钱宁可多等两趟车直到等到热狗巴才上车的长辈。所以去年5月7日,香港巴士公司九巴宣布9日起将把剩下四条线路的热狗巴全部换成空调巴士时,巴士迷和市民都为之疯狂。九巴更在车厢上印上“最后热狗要坐请快手”。那两天,无数市民前往搭乘最后的热狗巴,缅怀集体回忆。而在最后热狗巴退役的晚上,逾千市民、巴士迷在总站送别最后的热狗,场面空前。

  热狗巴退役已一年多,但是许多香港的巴士迷却经常回忆起搭乘热狗巴游车河的场景,“坐在上层可以看风景,晚上又安静又凉爽,真是游车河的不二选择”。

  巴士迷特写

  从菲林机到数码单反相机,用镜头记录巴士广告

  “每件事由开始直至发展到一定的阶段,都会有见证者。而巴士迷文化的见证者,不单单是我们这一群在巴士的陪伴下成长起来的人,还有我们记录巴士文化的工具,从最早的菲林、单镜反光相机,到后来的数字相机,以及数字单眼相机,还包括现在的手机。”R aym an是香港一位新生代的巴士迷,上个世纪90年代初出生的他,从小就是巴士迷文化的热烈追崇者。

  “细细个的时候,就会和我的一班friend一起在街边睇巴士,研究不同车的型号甚至每辆车上的广告都会记得很清楚,特别是我们每天放学回家搭的那几部,有的时候不用看班次,只要看到车身的广告就知道可以回家了。”R aym an说因为香港巴士车身上的广告会经常性地更换,慢慢地他就产生了一种想法,那就是把它们都拍下来,“这样即使巴士换了广告,我们都还能有个留念。”R aym an说他人生的第一部相机就是因为迷恋香港的巴士文化而买的,“印象很深刻是一部二手的konica相机,用的是彩色的菲林(胶卷),一次只能拍二十多张,一但操作过程中有什么问题,整卷菲林就可能报废”。R aym an说由于1997年前后他还只是小三的学生,家里的条件也一般,所以能有一部二手的胶片相机已经感到很幸福。

  随着新世纪的到来,电子数码产品也进入了普及时代,更小巧、更“薄身”的数字相机也为和R aym an一样的巴士迷带来了很多的便利,他说除了像素更高、拍摄更加方便之外,能将照片po上网和其他的朋友分享,也是这些数码产品给巴士迷文化带来了更多的拥护者。随着个人电脑与互联网的兴起,巴士迷开始建立颇具特色的个人网站、巴士资讯论坛等,开辟了巴士迷互相交流的通讯平台。“有专门的论坛、facebook以及一些专门的社团组织,大家都会把自己的经验以及一些不错的作品摆上网,一起分享。那个时候我有点受到打击,一直以为自己对于巴士文化的认识应该不浅,但是真正见到好多大佬才知道,班门弄斧的感觉真是羞愧。”

  每年出版一本香港巴士资料集

  “长途路线走公路的话很受欢迎,最赚钱,好像元朗去铜锣湾的968,乘客多不会拣坐地铁;以前港岛8号线也赚钱,因为横跨整个东区,每站上上落落,一程车,同一个位,有几个人坐过,即是一程车收几次钱,现在路线已经改变了。”说起巴士,容伟钊总是可以如数家珍一一道来。

  说起与巴士的情缘,容伟钊说,自己自小就喜欢巴士,喜欢看地图,“看见巴士路线就用手指跟着走”。毕业之后,他便进入巴士公司工作。当年中巴北角车厂清拆,他和一帮同为巴士迷的伙伴,无意中发现有间尘封已久的小房间,放满60年代的物件。打开一个个陈年荷包,里面是早已成为历史的巴士车票和打孔机。

  容伟钊自认是属于巴士迷中研究“历史”的那一派别,“有的是喜欢模型,还有喜欢开车,搞机械的”。容伟钊不是后两种,家中模型并不多,但他引以为豪的是多年来搜集回来的巴士文物,以及一书柜满满的巴士资料。这些按年份排列好的剪报资料,是容伟钊不辞辛苦在图书馆影印回来的。最疯狂的时候,曾经试过连续一个月,每天在图书馆呆上9个小时,每天查阅一年的报纸。

  由于对巴士的痴迷,容伟钊觉得自己已经难以在巴士公司继续工作,于是在1996年就从巴士公司辞职。目前他经营一家出版社,而每年的重头就是出版一本关于香港巴士的最新资料集。

  最近他正在家中日以继夜地编纂今年的新书。“上个月天气阴,正好适合出门拍巴士,因为日头太大了电子屏反而看不清。”容伟钊拍摄了几乎全香港的巴士车型,并搜集了许多旧车型的珍贵照片,从2000年开始,每年出版一本香港巴士资料集已经成为惯例。

  由于收藏了许多绝版文物,连今年九巴庆祝80周年也要向他借;几乎坐遍全港90%以上的巴士路线,对很多线路都如数家珍;最喜欢入夜后坐由西贡前往北潭涌的94号热狗巴(指非空调巴士),贪那条线沿路街灯少,又少人,没有空调打开窗子,既静又凉爽,感觉非同凡响;试过无数次,坐上尾班车睡着了,直到驶进车场才被车长拍醒……

  秘游香港之地铁站点游

  红磡站追星路上的终点?

  如果说“天生购物狂”的游客最熟悉的香港地铁站点是“尖沙咀”或“中环”,那么“天生音乐狂”的游客最熟悉的港铁站点就是毋庸置疑的“红磡站”了,理由很简单,因为但凡是内地游客耳闻的一切香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歌星,都曾在红磡站附近的“红馆”开过演唱会,红磡站必然是追星道路上一个无法躲避的站点。

  红磡站的建立属于香港铁路现代化工程的一个重要部分,“全线铺设双轨”和“列车电气化”两项工程的起点均位于红磡。1983年,红磡至罗湖之间的全线双轨行车及电气化列车服务正式开通,从此内地游客可以一条线路坐到香港市中心。之后港铁为东铁线各车站月台进行较低成本 的 翻 新 工程,以遮掩东铁线车站月台残旧的观感,红磡站就被配以洋红色,以洋紫荆为主题花。红磡站的繁忙大概可以称为港铁各站点之最,作为东铁线和西铁线的重要转车站及终点站,每天上下班时段都有很多乘客使用该站转车,往返九龙及新界。此外,由于该站临近海底隧道公交车站,也有不少乘客会在该站下车换乘过海公交。当然,导致它如此繁忙的还有另外一个原因,这里同时毗邻红磡火车站,后者则是香港往返内地各地直通车的总站。

  说到红磡站出站后的景点,就不得不提“香港体育馆”,这个被无数歌迷称为“红馆”的室内多用途表演场馆就位于红磡站C 2出口附近,外形犹如一颗钻石或倒转金字塔的它几乎见证了华语乐坛的一切传奇。邓丽君、陈百强、张国荣、梅艳芳、谭咏麟、四大天王、Beyond、陈奕迅……凡是我们记忆里能想到的一切大牌明星,都曾在这里开过数场个人演唱会,而1997年,“中国摇滚乐势力”的开演还让这里见证了中国摇滚乐最巅峰的时刻!如今,“红馆”依然是很多大牌明星在港开办演唱会的首选,因此每逢有演出,红磡站附近的酒店总是人满为患,价格飙升。

  除了红馆,红磡站出站后还是香港理工大学的所在,理大与国内的大学相比面积很小,但紧凑的建筑风格和随处可见的学生论坛倒也不失为体验香港大学气氛的好去处。而在香港理工大学旁边,还分布着各大殡仪馆和丧葬一条街,如果有谁想对香港的殡葬文化有所了解,这里绝对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只是每逢中元节等节日,这里还是难免有些令人发憷。

  出品:南都深圳杂志部

  监制:夏逸陶 池少伟

  总策划:南岛

  策划统筹:马凌 周吟

  王相明

  采写:南都记者 吴怿 陈紫嫣 晏婵婵

  摄影:南都记者赵炎雄实习生刘羽洁

  作者:吴怿 陈紫嫣 晏婵婵 

 

相关:香港 独特 巴士
作者:3hk香港自由行 来源:南都网 阅读: -
版权免责声明:本号部分图文分享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私信告知。我们第一时间处理异议。转载本号原创文章,需注明来源于【湾区城市群】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