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潮重创竞争力 香港码头业更黯淡
2013-04-22 湾区城市群
上海 第1位
——「老三」位置今年难保 业界:劳资均成输家
香港文汇报讯(记者 涂若奔)货柜码头工潮爆发至今仍未平息,无论是工人、资方还是整个码头业界,均成为输家。多位业内人士指出,本港原本就面对成本居高不下、货源增加乏力,内地码头竞争加剧等多项负面因素困扰,2013年的货柜吞吐量注定跌出全球三甲,此次工潮的爆发犹如雪上加霜,将令全行业前景「比夕阳更黯淡」。
据港口发展局公布,2012年本港的货柜码头吞吐量为2,311.7万标准箱,较2011年倒退5.2%,虽然仍占据全球季军地位,但却是排名前五中唯一录得倒退者。相比之下,排名第四的深圳2012年吞吐量为2,294.1万标准箱,与本港的差距进一步收窄至17.6万标准箱,仅有一步之遥。
工潮影响 货物流向邻近港口
多数分析认为香港今年排名将继续下滑。香港付货人协会总干事何立基近日接受香港文汇报专访时表示,过去十年本港和深圳的货柜吞吐量均有增长,但後者的速度明显快得多,即便不爆发工潮,本港今年也保不住「老三」位置。他慨叹称,码头业早已是「夕阳行业」,工潮拖得越久,对本港损害越大,随时可能令行业处境更加艰难,前景比现时更黯淡。
据何立基介绍,成本高企是本港码头业最大的弱点之一,每个货柜的处理成本一直比深圳高,多年前两地差价为250美元,截至目前仍达200美元左右,且其中部分是由於人民币升值所致,显示这一问题几乎没有改善。他称,近年来有不少采购商本已因成本问题「弃香港取深圳」,工潮爆发後,这一趋势明显较前更严重,未来即便工潮平息,恐也难以令采购商再回心转意,因为「人家试过(深圳)无问题,(货柜)当然继续走啦」。
港货迟交恐被罚或取消订单
身兼行政会议成员的付货人委员会副主席林健锋也表示,受到工潮影响,不少工厂将珠三角生产的成品转到深圳出口,至於香港生产的物品,亦有机会延迟付货而被罚款或取消订单。据该委员会统计,目前货柜码头效率已降至只剩正常情况的50%,许多运来香港的货物被迫运往邻近港口,甚至东南亚,影响涉及许多行业,造成的损失已达数以亿元计。
打击多个行业 损失数以亿计
工总副主席刘展灏也指,目前已有部分港企将运货或卸货转去蛇口、盐田、南沙。他称,部分付货人可能因工潮事故改用广东省其他港口出口往海外,这些付货人可能需要使用以前从没有用过的港口付运。另外,部分出口加工贸易商亦需要在合同内增加新的口岸。付货人担心新的货运可能会导致内地海关提高抽查率,而合同增加口岸数目亦可能需要较长时间,以致货物延误,需要赔偿给海外买家。
中原地产董事施永青也撰文指出,内地在长三角、珠三角、渤海湾都在大量增建货柜码头,「建设得比我们快,成本比我们低,收费比我们平,距离生产基地又比我们近,我们凭甚麽与他们竞争?」他并指出,虽然香港有天然深水港,又有国际关系,再加上管理效益,但现况是世界各国都想直接跟中国做生意,中国的出口已不一定要经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