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 便民办事

赴港购买生活用品促进“香深”同城化

2011-01-10 湾区城市群

赴港打酱油“香圳”梦落地

  随着深圳、香港的经济落差越来越小,原本在生活语境里占据高端、奢侈意味的香港也变得更加亲民。两地已经借由细微而真实的生活渗透提示出双城融合的趋向,并自下而上地影响城市管理者的决策

  文 |《小康》记者 于靖园

  尽管是周末,家住深圳梅林一村的李茜仍然7点钟就起床了——她要去香港购买一些日常生活用品。来自罗湖关口的信息显示,近一

个月来,每到周末出境人数就接近40万人次,比以往上涨近20%。其中不少人,就是冲着香港廉价的日用商品而去的。

  “深圳人到香港打酱油”这句噱语成为年末热词之一。经济学家樊纲在为一本《港深都会:从理念到行动》作序时则认为:“香港和深圳加在一起,很可能在不远的将来成为世界第三大商业中心。”

  “赴港打酱油”成经济信号

  李茜是深圳标准的白领,由于在香港有亲戚,对往来深港的路线比一般深圳市民要熟悉。从李茜家到福田口岸大约15分钟时间,进入口岸大楼后,大约用了20来分钟,李茜即通过了深圳、香港两方的关口。

  过关后,李茜拿出早已准备好的香港八达通卡,刷卡进入落马洲车站,登上一列开往红磡方向的列车,5分钟之后,便抵达距离深圳最近的香港购物点——新界上水。李茜在上水站下车后,直接来到车站对面一家兑换货币的“两替店”,以85:100的汇率用850人民币兑换了1000港元,然后直奔上水广场。

  算下来,李茜从深圳家里出发到达上水广场,耗时不到50分钟。

  对于最近异常火热的“深圳市民去香港打酱油”一说,李茜表示,虽然有点夸张,但是顺手买些日常用品真的越来越普遍了。她拿出列好的购物清单——给自己买的衣服和洗面奶、给一家人用的沐浴露,还有给母亲买炒菜用的橄榄油等。

  不过在20多年前,买菜者是香港人。1986年1月11日,新华社香港分社播发了一则电稿——“到深买菜港人,平均每天两万”。新闻称由于深圳农贸市场零售农副产品比香港的价格便宜,香港许多家庭主妇专门由九龙乘火车到深圳采购。

  现在,随着内地物价的上涨、港元对人民币持续贬值,以及深港往来的便利化,风行了近30年的港人北上消费,悄然有了与之相对应的另一面:深圳南下购物。而其采购的内容也逐渐从奢侈品、电子产品,延伸到柴米油盐。

  12月11日,国家统计局公布11月CPI同比上涨5.1%,创出28个月以来的新高,但大多数深圳人仍然感受到的物价涨幅要高于这一数字。精明的家庭主妇们马上就算出一笔精细的账单:黑人牙膏在深圳9.5元人民币,在香港三支才21港元。在深圳卖2元一包的食盐,香港超市卖1.1港元,河北大鸭梨在深圳6元3个,而在香港则11港元7个……

  “几年前就一直在香港买洗头水、冲凉液了,真没想到如今连买菜都要去香港了。”李茜的母亲、深圳主妇于兆丽的说法代表了许多深圳市民的感受:深港消费日趋同城化。

  “导致换城消费变化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人民币升值的趋势。” 深圳大学中国经济特区研究中心主任钟坚说道。四五年前,100人民币只能兑换80多港元,随着人民币升值,现在100元人民币可以兑换116港元。

  作为频繁光顾香港的老顾客,于兆丽对此深有体会:“以前香港街头几乎没有兑换人民币的地方,后来越来越多的商店开始接受一比一的人民币付款,现在买了1000港币的东西刷信用卡,银行马上就会短信你实际上只花了900多人民币。”

  “换城消费”促进同城化

  2009年4月,在香港对深圳居民实行可办理一年多次往返的签注后,深圳居民赴港更频繁,每个月至少一次甚至数次。根据有关规定,深圳200多万名户籍居民,一年只需一次签证就可以多次往返香港。

  据广东省口岸部门最新统计,自实施“一签多行”赴港游后,2010年以来持该类签注赴港客月均突破50万,较2009年大增近六成;迄今持此类签注赴港客流总量已突破780万。还有调查统计,在80多万已办理“一签多行”的深圳居民中,一半以上把赴港购物的频率提高到每月2至5次,至少每月1次的超过25%,近两成居民调高至每月6到10次。受“一签多行”的影响,深圳人越来越深入到香港生活的各个层面。

  李茜以前去香港比较麻烦,签一次只能两次往返,就捡一些牌子衣服、数码产品等重要的买。现在签一次无限次往返,就像到市内逛街一样,顺便就去看看超市里的柴米油盐。尽管近来关税征收趋紧,但像李茜这样的“换城”消费族,从学生、公司白领、购物达人到家庭主妇,在深圳都不少。

  赴港“打酱油”已成为一些深圳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两地相邻、都在一小时工作和生活圈内,交往非常方便。”钟坚表示,同城化现象已经越来越明显。深港元素已日益融汇于人们的生活与工作中。

  12月6日,深圳市公安局将赴港“个人游”签注人员范围扩大至常住深圳的非广东户籍居民。新政预计惠及的人口将达到400万。“‘个人游’对于香港、深圳两地是站在完全不同的层面,香港是‘卖’深圳是‘买’的消费模式,如果就消费的模式连锁而言,卖买双方一旦建立互惠互利的时候,关系自然更加走向统一性。”香港资深媒体人张炳玲说道。

  确实,深圳居民们可以将大部分时间花费在既有的生活和工作上,同时又可以近乎零成本地来到中西合璧的香港休闲几日。而香港人对新增400万潜在游客憧憬已久。有许多商家预测今后生意额可能增加一成左右。

  然而,依旧有不少“深港人”认为深港两地的交流仍受到一些“顽固性”难题的困扰,比如过关难、坐车难等。

  “香圳”梦照进现实

  “通关难不解决,两地的交流就难以进一步突破。” 深圳大学经济学院国际金融研究所所长国世平说道。他希望,今后两地签注、通关的手续能更简化些。

  而这,也正是往来深港的“水客”宋先生的希望。“往来香港的手续要能简化,就可以压缩时间成本。”宋先生说,“如果不是避开高峰期,去香港的时间要把通关时间算进去,特别遇到五一、十一等节假日,过关至少耗掉两个多钟头,一来一回的时间就很吓人了。”

  以2010年十一黄金周期为例,从深圳各口岸过境旅客达到450万人次,人流密集,通关速度缓慢。

  “除了过关慢外,在使用交通卡上也不方便。”李茜说。“有时去香港的时候,拿深圳通刷卡,回来深圳的时候,拿八达通刷卡。刷了几次进不去,才发现自己拿错卡。”

  不过,在去年12月6日第六次深港合作会议上,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政务司司长唐英年给深圳市民带来了好消息:“香港将本着方便两地居民的原则,非常愿意与内地沟通磋商,希望以深圳为试点,为‘一签多行’的深圳居民设计智能卡,尽快促进过关自动化。”唐英年表示,深港两地或将真正实现“同城化”。

  据其介绍,目前深港两地有关机构和政府部门正加紧为两地电子货币“一卡两地通”的配套安排做准备,今后两地居民持“八达通”、“深圳通”便能在深圳香港互通消费,特别是方便两地市民在公交及零售层面使用。

  “生活永远早于政策启动符合历史潮流和社会逻辑的先验性探索。”2010年12月12日,深港国际生活大奖做着这样的宣言:“随着深圳、香港的经济落差越来越小,原本在生活语境里占据高端、奢侈意味的香港也变得更加亲民。两地已经借由细微而真实的生活渗透提示出双城融合的趋向,并自下而上地影响城市管理者的决策。”香港浸会大学社会学教授赵明德对此表示认同:深圳人已经融入了香港这座城市,香港人已经不需要再改变自己来迁就他们。赵明德说,“如今,谁还分得清你是深圳人还是香港人?”

  下午三点,李茜拉着小车推着箱子回到上水车站,搭上开往落马洲的列车。深圳海关对从香港回来的游客检查得比以往仔细,李茜的物品全部顺利过关。返回深圳时,由于过关人流拥挤,排队耗费了近1个小时。

  至此,李茜的深港购物行宣告完成,共计耗时5个小时,往返车费折合人民币31元。

相关:黄金周香港购物 香港新年活动 香港活动 香港商场新年活动
作者:3hk.cn上香港转载 来源:《小康》杂志 阅读: -
版权免责声明:本号部分图文分享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私信告知。我们第一时间处理异议。转载本号原创文章,需注明来源于【湾区城市群】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