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汇报:“10万亿热钱”是对央视节目的误读
2010-12-09 湾区城市群
人民网12月9日电 最近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CCTV2)《经济半小时》以“热钱囤兵香港”为题,对一些外国对冲基金公司在香港的动作作了深入的报道。记者客观地分析了金融界对“热钱”的看法。节目中提及一个“惊人”的数字,就是说有10万亿港元的投资基金,事后很多媒体及财金官员都引用说有10万亿“热钱”“进攻”香港的金融体系。香港文汇报今日发表评论指出,其实都是误会一场。事实上,中央电视台《经济半小时》节目所表
述的“10万亿”是指2010年香港投资基金的总量,而非单指“热钱”数量。
评论指出,这一数据是从记者访问中国银行香港分行高级官员黄少明一段话:“(香港)投资基金,他们本身的资产的扩充,吸纳更多的资金量的话,这个完全可以突破,我想今年突破10万亿(港元)应该是非常可能的。”这个10万亿其实只是指投资基金(investment money)而不是所谓的“热钱”(hot money)。
评论表示,希望内地及香港媒体今后在沟通和理解上能有更多的改善,一起服务投资者,帮他们获得准确的信息。
评论原文摘编如下:
根据现代金融学理解,投资基金是一种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集合投资制度。投资基金集中投资者的资金,由基金托管人委托职业经理人员进行管理从事投资证券活动,而投资基金中又可分为长期投资基金和短期投资基金,对于后者,我们惯称为“热钱”,其中最典型的代表就是对冲基金。
根据香港证监会的统计,2007年在港投资基金资产总量达到9.6万亿港元左右。而在2008年金融海啸期间,这些投资基金由于要拯救海外母公司,纷纷从港撤走,导致在港的投资基金资产总量大大下降40%至5.8万亿港元。2009年,美国宣布第一次量化宽松政策以后,大量的资金又涌入香港,当年金港投资基金资产总量恢复到8万多亿港元。2010年从香港证监会的网站上可以看到,自今年年初到11月,在港新增册的投资基金数量增幅明显,再加之现有的投资基金自身也在进行资产扩充,尤其是在美国宣布第二次量化宽松政策的大背景下,所以中国银行香港分行高级研究员黄少明在接受中央电视台《经济半小时》节目采访时推断,2010年香港投资基金吸纳的资产总量可能会由2007年的9.6万亿港元,从而达到10万亿港元的水平。
部分香港媒体以“10万亿港元”为题对《经济半小时》节目的内容进行转载,有误读之嫌。希望内地及香港媒体今后在沟通和理解上能有更多的改善,一起服务投资者,帮他们获得准确的信息。
由于香港没有外汇管制,香港的资金都可以自由进出,不受限制。继财经事务及库务局局长陈家强提出“10万亿热钱”的反驳后,行政长官曾荫权在12月6日《香港经济峰会》上也高调回应这个说法。然而正如他所说的:“香港发展人民币业务,是为国家开放作贡献,而前提是保障国家的金融安全”。任何有机会被“大鳄”利用的机会都要防止。纵然“热钱”不胜防,可是我们也不可以坐以待毙。香港在国家发展金融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暂时),国家金融安全是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的。
中央电视台的“提醒”并不是反应过敏或无的放矢。问题是澄清之余,香港特区政府的官员们还有什么可以做呢?不论“热钱”有什么意图,建立有效、及时和到位的金融安全机制是必须要做的。对于10万亿“热钱”囤港的误导,香港的传媒也应该负上一定的责任。
对于以“不正当渠道”运钱进入内地的做法,中央及地方政府都应该正视及进行整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