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 便民办事

防热钱 香港急筑隔“热”墙

2010-12-03 湾区城市群

    对于在罕见的严厉调控政策背后,香港不仅要维护本土经济的安全,更要证明自己有能力将这个未来的人民币离岸交易中心筑成一面坚实的“防火墙”。

6500亿港元之战

香港金管当局而言,巨大的压力来自那些不知从哪里冒出来的钱,

香港正在经历一场热钱之战。

11月19日,香港财政司司长曾俊华宣布对于6至24个月内转手的房地产交易,引入短期交易

“额外印花税”,税率从5%至15%不等;香港金融管理局同时宣布下调购房贷款按揭比例。

这是继10月13日暂时取消房地产投资移民政策之后,香港政府在2010年第五次推出楼市调控政策,曾俊华表示如果此次措施无效,政府不排除采取进一步的调控措施。


包括央视在内的多家媒体报道说,有超过6500亿港元热钱正屯兵香港

对于这一空前严厉的调控政策出台,政府方面的解释是,在全球资金泛滥的宏观环境下,日渐浓厚的投机气氛令监管当局担心银行体信贷风险增加。

据统计显示,2009年香港平均房价以33%的涨幅名列全球第一,到2010年前8个月又同比上涨了26%;而在头9个月的交易中,12个月内转手的短期炒作式买卖上升了114%。

对1997年前后亚洲金融风暴记忆犹新的监管者和普通市民而言,暴涨的房价不仅不可爱,甚至令人恐惧。从这个意义而言,香港政府针对“短炒”趋势出台的调控政策可谓正当其时。

对于香港金管当局而言,巨大的压力来自那些不知从哪里冒出来的钱:过去几周内,包括央视在内的多家媒体报道称,目前正有超过6500亿港元的热钱囤积于香港,并通过地下钱庄等渠道流入内地市场,进入楼市和股市。

不过,对于这一说法,香港财经事务及库务局局长陈家强于11月25日公开表示,内地媒体的相关报道并不正确。“目前中国的资本市场并未开放,人民币也不可自由兑换。香港或海外的资金如要回流内地,须按既定的渠道,也受到内地监管机关的规管。”

在这一高调反驳的背后,是香港的“人民币离岸交易中心”规划所面临的困境。

在 2010年 7月修订的《香港人民币业务清算协议》中,取消了对香港银行开设人民币账户和各类服务的限制,从而大大推进了在港离岸人民币业务的进程,以人民币计价的企业债和国债也陆续在香港发行。

但随着香港热钱涌入国内担忧的增加,香港的人民币离岸交易“试验田”角色正在出现变数:被称为“小QFII”的人民币QFII业务 (即境外人民币通过在香港的中资证券公司及基金公司,投资境内银行间市场和交易所市场等的安排)被无限期延后;而在跨境贸易结算的80亿元人民币额度于10月份被用完后,央行拒绝了香港银行增加额度的要求,香港金管局不得不于10月底以掉期交易方式购入100亿元,但预计仅能满足“一到两个月的结算业务需求”。

在这一背景下,香港政府密集推出的市场调控政策背后,也似乎蒙上了一层向外界展示“调控决心与能力”的意味。

怪不怪香港?

香港是否要为流入内地的热钱负责,引起了一场辩论。

内地媒体的担忧并非全无道理,据国家外汇管理局11月25日公布的数据显示,2010年三季度中国经常项目顺差1023亿美元,同比增长1.03倍。而在这一巨大的顺差增长背后,除了进出口顺差的增长外,相当一部分是披着贸易或投资外衣,在经常项目下流入国内的“热钱”。

据摩根士丹利证券的研究显示,截止到11月19日,流入全球新兴市场的820亿美元热钱中,约有209亿美元(约1630亿港元)流入中国。与此相应的是,香港银行的资金结余在10月底约为8000亿港元,而如此规模的“闲余资金”已经在香港逗留了一年之久。

如此大规模的“闲钱”留在香港,紧盯的自然是“中国概念”。据香港证券专业学会专业委员温天纳分析,作为中国的国际金融中心,香港有很多的中国投资机会,包括股市的H股、红筹股、国企,还有人民币债券和人民币衍生工具,而这些都是国际基金所熟悉的金融工具。

这一轮热钱进入之后,以金融板块为代表的A+H股票中,出现了H股对A股的巨大溢价,如中国平安H股为90.15元,而A股仅为57.75元。而在股市大升之后,香港楼价也在短短一年多时间里升值近60%。

在炒完了股市和楼市之后,更有一部分资金以贸易融资的形式,开始了在港币和人民币之间的“息差套利”。因为在香港的港币贷款利息最高不超过2%,而在国内贷人民币的利息最少是5%,因此只要将港币转换成人民币,就相当于可以用2%的利率借到人民币。

而大量在内地设厂的港资企业的存在,也使得“地下钱庄”的兑换有了一套成熟的合作体系,使得企业可以通过在香港支付港币,同时在国内的分公司收入人民币的方式,完成兑换业务。

尽管有着种种渠道的便利,但是由于香港银行体系内的人民币规模有限(截止到2009年12月底,香港人民币存款为627亿元),加上央行对外汇流动的严密监管,因此许多研究人士依然不认为香港市场应为流入内地的“热钱”负主要责任。

瑞银财富管理研究部亚太区主管兼亚太区首席投资策略师浦永灏认为,在前三季度流入国内的“热钱”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中资企业预期人民币将升值,因此把外汇收入提前结算为人民币存在国内,并不能算严格意义上的热钱。

相比之下,2009年以来国内信贷的增加额达到13万亿元,这么巨大的流动性本来被房地产吸收了很大部分,但地产新政的限制下流向了其他领域,成为推高国内物价的主要因素。

而中国社科院研究员尹中立(博客)则认为,从10月11日开始的内地股市上涨过程中,约有1万亿的新增资金进入了股票市场。而他对银行储蓄总额的研究显示,其中的主要部分来自富裕的居民存款从楼市向股市的“迁移”。

尹中立强调,这些由少数人控制的资本“数量巨大”,类似于国际市场的对冲基金,对市场而言有很强的冲击性和攻击性。而引导此轮股价上涨的板块主要是有色和煤炭,这些股票的H股价格大多数低于A股30%以上,因此他认为境外热钱拉动股市之说“难以成立”。

热钱不热?

“全球金融危机后,基金脱售欧美资产并重新投入增长展望亮丽的亚洲,是投资上的结构性转移,因此许多资金将长期留在亚洲。”

与热钱同时来到香港的,还有来自世界各地的“资深玩家”,据媒体调查显示,2010年在香港获得牌照的资产管理机构数目达92家,比2009年多40%以上。

在这些新的市场参与者中,既有以做空市场而闻名的索罗斯基金,也有着富达基金、GLG等国际大型基金公司,而在美国芝加哥期货交易所创始人梅拉梅德看来,这些资金考虑的很可能不是在香港市场上“捞一把就跑”,而是“中国在未来一二十年所要扮演的重要角色”。

对此,欧洲私人银行VP银行经济与投资部主管约尔格(Jorg Zeuner)也有同感,他认为,“全球金融危机后,基金脱售欧美资产并重新投入增长展望亮丽的亚洲,是投资上的结构性转移,因此许多资金将长期留在亚洲。”

他认为短期内波动仍将会较大,因为亚洲经济、货币政策的改革尚未明朗,但所有游资一夜间撤离的情况则不太可能发生。

对于定位于“国际金融中心”的香港来说,这一结构性的变化趋势可能是未来数十年内最大的发展机会之一,而要牢牢地把握住这个机会,首先在于获得人民币的离岸结算权。


香港金管局前总裁任志刚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人民币作为一个极具潜力的国际储备货币,中国有着庞大的经济规模和良好的政策公信力。而在尚未实现人民币自由兑换之前,有着良好金融基础设施和金融市场发展的香港,有充分的条件以“离岸市场”的形式成为人民币发挥影响的先头部队。

任志刚强调,全世界没有一个国家“像中国这样拥有两个金融体系”,所以要好好利用“一国两制”,取长补短,发挥协同效应。

就在他发表以上看法的两个月后,《香港人民币业务清算协议》完成修订,为香港的人民币离岸市场的建立奠定了新的基础。

而在四个月后的今天,香港需要向中国和世界证明,他们能够承担起这一复杂而艰巨的职责。

(本文来源:南方周末 作者:黄河

相关:防热钱 香港急筑隔“热”墙 香港 热钱
作者:3hk.cn上香港转载 来源:南方周末(广州) 阅读: -
版权免责声明:本号部分图文分享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私信告知。我们第一时间处理异议。转载本号原创文章,需注明来源于【湾区城市群】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