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去+引进来!粤港澳大湾区里的“惠州定位”打造对外开放发展新高地
2017-09-19 湾区城市群
潼湖生态智慧区,短短一年不到的时间,出现了快速“蝶变”。 南方日报记者 梁维春 摄
2017年3月,投资5亿元人民币的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华南创新基地落户潼湖生态智慧区;5月,总投资不低于300亿元的碧桂园创新小镇在潼湖生态智慧区动工建设;9月,惠州市政府与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签署合作协议,赛迪(华南)智能制造创新中心落户潼湖生态智慧区……
从农田、荒地到创新组织、研发机构密集落户,位于惠州仲恺的潼湖生态智慧区用短短一年不到的时间向世人展示了其快速蝶变的过程。
当然,众多创新项目的落户,看中的也正是惠州这座紧邻广深港的“绿色化现代山水城市”,在“一带一路”、粤港澳大湾区等新战略和新平台历史机遇下,通过“走出去”、“引进来”并举,积极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以期在新一轮全球化发展中“弯道超车”。
南方日报记者 张昕
粤港澳大湾区里的“惠州定位”
今年3月召开的全国“两会”上,“粤港澳大湾区”写进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上升到了国家战略层面。
从粤港澳地区到粤港澳大湾区,变化的不仅是名称,更是对一个城市群未来发展的重新定位。与纽约、旧金山、东京等世界三大湾区相比,粤港澳大湾区同样具备优良的岸线条件和优秀的创新资源。
对于身处湾区重要位置的惠州来说,加速融入粤港澳大湾区,也有着自己的优势和构想。
湾区经济的前提是开放经济,“开放”也是纽约等湾区成功的核心。
改革开放以来,惠州先后吸引了60多个国家和港澳台地区的客商在惠投资兴业,33家世界500强企业在惠州投资了60余个项目,累计办起9000多家外商投资企业。
来自惠州商务部门的统计显示,2016年,惠州市新批(备案)设立外商直接投资项目154宗,合同利用外资金额21.3亿美元,增长4.4%,完成省下达目标任务的101.3%。
眼下的惠州,正提出传统外向型经济的创新转型、向上突围,而这与湾区经济的开放定位不谋而合。
当然,湾区经济不仅强在经济总量,更在于“创新”二字。
作为“创新之都”,深圳在粤港澳大湾区中的重要性毋庸置疑,而惠州紧邻深圳,在承接高端产业和创新资源“外溢”方面具备更大优势。对此,惠州提出了实施“海绵行动”,依托深圳创新资源优势,加快创新平台建设,优化创新环境,提高创新成果转化能力。
2016年以来,潼湖生态智慧区上升为省级战略平台,珠三角(惠州)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规划建设有序推进,环大亚湾新区三大起步区建设成效初显,仲恺高新区聚集创新要素能力不断增强……
看得见的是,随着“海绵行动”的实施,惠州科研、创新实力进一步提升,在未来的粤港澳大湾区中必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对此,深圳市委党校副校长谭刚认为,粤港澳大湾区应以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为指导,不断增强粤港澳大湾区的资源配置功能、集聚外溢功能、国际开放功能、互联互通功能,惠州处于“一带一路”、粤港澳大湾区、深莞惠经济圈等区域重大战略的叠加节点,是未来高端资源要素集聚和市场深度融合的汇合点。
生态与产业双赢的“惠州担当”
纵观全球知名湾区,区域内城市的互联互通是融合发展的必备前提。纽约、旧金山、东京作为各自湾区的中心城市,都有着发达的海陆空运输网络与周边城市对接。
在厦深高铁惠州南站,风驰电掣的列车日夜川流不息,“公交化”的城际通勤高铁班次覆盖早晚上下班时段,深惠“双城记”逐渐“同城化”;在惠州机场,这里2016年飞机起降5232架次,增长逾五成。
如今,惠州正加快以“两港三网”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按照“一条轨道线就是一条经济带,一座车站就是一座新城”的规划发展思路,加快推进轨道和高速交通网建设,打造深惠汕百里滨海现代产业带和深莞惠河百里高铁创新产业带。
从“高铁时代”到“航空时代”再到“城轨时代”,4年“三连跳”创下的“惠州速度”,让这座珠三角东岸城市“华丽转身”,一步步迈向全省重要的区域枢纽。
打造世界级湾区,交通是基础,经济发展是目标,但对于惠州来说,发展却有着自己的“底线”。
惠州是一座山水之城,罗浮南昆名山挺拔,东江西湖秀水蜿蜒,大亚湾畔碧波荡漾。东江干流惠州段水质优良,近岸海水水质全省最优,连续多年空气质量居全国重点城市第三,全市森林覆盖率达62.42%,绿色发展指数全省排名第一……
可以说,生态环境是惠州最大优势与“王牌”。
从世界级湾区的发展经历来看,支撑湾区经济的大多是环境友好型产业,如科技、文化、金融等高端服务业,而每个世界级湾区都至少有一座以生态与产业双赢著称的“生态担当”,在粤港澳大湾区里的惠州,正朝着这样的角色发力。
在惠州市第十一次党代会上,惠州提出要建设成为绿色化现代山水城市。
惠州提出这样的“角色担当”有着十足底气。2013年以来,惠州空气质量持续改善,空气质量达标率稳步上升,空气质量排名稳居全国前十、珠三角前列,“惠州蓝”享誉全国,成为惠州一张靓丽的名片。
放眼未来,随着绿色化理念的深入践行,一个依山伴湖拥江抱海浑然天成、都市繁华田园风光交相辉映、“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互融共赢的绿色化现代山水城市将更加美丽迷人。
沿“一带一路”走出去的“惠州智造”
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引进来”是一方面,沿着“一带一路”积极“走出去”开拓海外市场,惠州一直在行动。
今年6月13日至15日,惠州产品(墨西哥)展览会在墨西哥城展览中心举行,吸引了TCL、德赛、华阳等47家惠州知名企业参展,设置展位80个,重点展出该市消费类电子、家居用品、玩具、卫浴建材五金、文教用具、母婴用品、综合轻工产品等各类特色展品6000余件。
为紧紧抓住国家实施“一带一路”战略契机,进一步帮助企业拓展新兴市场,从2012年的惠州产品(巴西)展览会开始,历经澳大利亚、俄罗斯、南非、印度等国,这已是“惠货全球行”的第6站。
6年间,通过积极“走出去”,“惠州制造”在国际市场中成为了“质优物美价宜”的代名词,众多惠州企业更是成功开拓了国际市场,并在近距离接触国内消费群的过程中,加快了自身技术创新,实现转型升级。
与“惠货全球行”类似,2009年以来,惠州市委、市政府先后联合广东省经信委、省商务厅举办了15场“惠货全国行”系列展销活动,而惠州也成为广东21个组织企业到省外举办展销会的地级市中举办场次最多、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城市。
8年来,惠州通过“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展台,在帮助企业“走出去”之时,打出了“降成本、补短板”的政策“组合拳”,唱响了“减负加正”的惠企大戏。
事实上,开放型经济也是惠州的重要支撑与优势。
作为广东的“海洋大市”,惠州历来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驿站,目前已与全球19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经贸关系,设立10个驻外经贸文化联络处。2016年,惠州外贸进出口总额3044.8亿元,其中出口总额1947亿元;累计实际利用外资77.6亿美元。
若是细细观察,便不难发现,随着惠州“走出去”的广度和深度在提升,惠企“走出去”的层次也越来越高——从国外开办代理点到投资办厂,再到如今尝试跨国并购、境外上市、设立研发中心等。
在惠州仲恺高新区,自2012年成立首个海外孵化器——仲恺高新区美国波士顿异地孵化器以来,已在美国华盛顿和硅谷、德国科隆、中国台湾以及北京、深圳等地设置异地孵化器或创新平台,初步构建起全球孵化网络,实现“项目欧美研发、技术惠州孵化”。
大亚湾打造
世界级石化基地
进入9月,南海之滨的惠州大亚湾石化区里,惠炼二期正为全面投产而做着最后的准备工作。
为了让这一项目发挥最大效应,助力惠州大亚湾打造世界级石化基地,围绕着“招商图谱”的全球高端项目选资引资已在紧锣密鼓地进行。
近年来,大亚湾按照不断更新优化的石化产业招商图谱,积极对接石化产业世界500强和国内行业排头兵,有针对性地开展补链、延链、强链招商,吸引石化上下游企业入驻,形成“引进一个、建好一个、带动一批”的“乘法效应”。
在产业链项目招商方面,大亚湾石化区园区制定石化产业招商图谱,瞄准世界500强和行业领先企业,着力补齐建强产业链,全力打造“优等生俱乐部”。
截至2017年3月,大亚湾石化区已吸引来自美国、日本、荷兰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石化企业投资79宗项目,总投资达1678亿元。其中,33宗项目由11家世界500强企业投资,世界500强及行业领先企业投资占总投资的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