湾区 大湾区

融入大湾区“创新圈” 中山如何再造“创新链”?

2017-09-18 湾区城市群

1.jpg

“双创”活动周广东省分会场开幕式现场展出了众多新产品。 南方日报记者 叶志文 摄

  用一个关键词形容9月15日这天的中山,“创新”二字再合适不过:上午,由广东省发展改革委、中山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2017年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周广东省分会场启动仪式,在国家双创示范基地、中山市火炬开发区举行;下午,中山市人大代表统一活动日将主题定为“创新驱动”,400多名人大代表到中山工业技术研究院、明阳集团、大洋电机等地开展视察活动。

  缺乏高校创新资源支撑的中山,近年来通过出台鼓励政策、加速布局创新平台、培育高新技术企业等举措,在民营企业创新转型考题上取得成效,去年高企数量增速全省第二。当前,中山要在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圈”加速布局下找到自身的角色与价值、重塑自身的“创新链”,有成绩也有短板,新机遇下也有新挑战。

  A 对标国际顶尖水平的“中山技术”

  在双创周展会现场,一款能实现24小时监测心脏健康情况的“智能心电智慧衣”,引起了许多参观者驻足关注。

  “我们把防水、透气的金属纺织纤维与心率监控芯片技术相结合,对所有人群实现24小时心率监测,为运动、医疗提供完整的数据分析。”中山联速集成电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联速科技”)项目负责人张凯钧介绍,这款看起来并不出奇的衣服,是全球第一款专业心电智慧衣。

  张凯钧的父辈是多年在中山打拼的老台商,20多年来长期为CK、Polo等国际服装品牌供货,但面对制造业成本上涨的困境,张凯钧说他必须要用科技打破发展僵局。毕业于英国伦敦大学信息所的张凯钧,积极与台大医院、台湾纺织产业综合研究所合作,在已是红海的智能可穿戴医疗设备领域中冲出了一片新天地。

    ■声音

  市人大代表、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主任冯镜华:

  加大科技型技术型人才培养引进

  通过对中山美居产业园和大洋电机的走访,市人大代表更加深切地感受到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意义。

  大洋电机从上世纪90年代一家马达制造及出口企业,成长为一家主攻电机的上市企业,现在又转型新能源汽车电机生产,后者占比高达50%,转型升级发展令人印象深刻,大洋电机这种转型发展正是中山许多创新型企业近年来的发展缩影。

  创新驱动、制造业立市是中山经济发展的关键,是市委、市政府的核心工作。作为市人大代表,希望市委、市政府能够更加重视中山企业创新转型升级,中山提出要承接广州、深圳外溢资源,提出要打造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这些都需要企业掌握核心技术。市政府应大力扶持企业开展科研工作,加大科技型、技术型人才培养、引进力度,并且要留好、用好这些人才。

  市人大代表黎伟良:

  完善服务配套规避“虹吸效应”

  随着交通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中山处于粤港澳大湾区的优势会越来越明显。一方面,这将给中山带来许多新的机遇,就拿创新资源的流动来说,这里会成为连接珠江东、西两岸的枢纽,跟广州、深圳的互动也越来越密切。

  另一方面,随着珠三角一小时生活圈的形成,将来尤其是在深中通道通车以后,也有人担心人才会不会往深圳走。我对此是比较乐观的,关键是服务配套要做好。出台鼓励创新、支持创新的政策,除了加大平台建设、加大对创新企业的扶持力度以外,教育、医疗这些配套,也很关键。只要为人才解决了后顾之忧,人才自然会往这边流动。

  ■数读

  2016年,中山市高企数量达882家,增长107%,增速居全省第二;市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及众创空间数量达48家,增长71.43%;市级以上新型研发机构达46家,增长92%;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增长56.09%、21.67%,专利侵权纠纷行政立案数和结案数均列全省第一。

  “智慧衣布料采用咖啡渣作为生产原料,多年来在成衣制造行业拥有的成熟技术,如今也拥有了新的施展空间。”张凯钧说,心电智慧衣的所有专利成果,均已经在大陆注册,产品也已打入欧盟、美国市场,插上科技翅膀的传统制造业为之焕然一新。

  从传统制造业向新兴产业进军并勇尝“头啖汤”,这样的故事也发生在1.7公里之外的工业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工研院”)所搭建的孵化平台内。当天下午,市人大代表走进工业技术研究院调研该平台作为创新资源枢纽角色的运作情况,了解到一种政、企与平台合作的新模式:以前从事传统制造业的一家公司,以激光器为切入点,沿着激光设备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工研院帮助其引进和配套创新研发资源,如西安交通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装甲兵工程学院等,以此成立广东汉唐快速制造研究院。目前,汉唐快速制造研究院已孵化了4家企业,产品涉及3D打印设备、激光加工设备、激光打标设备等多个激光器应用领域,其中广东汉邦激光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金属3D打印设备,技术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已成功在广西贵港人民医院实施国内首例3D打印骨科复原手术。

  今年以来,中山各项创新数据交出一份高分答卷,目前已向省推荐1394家企业申报高企,高企总量有望再翻一番。中山快速维权经验获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也列入典型案例进行研究。

  B 创新模式补“高校资源”之短

  位于双创周展馆一隅的广东华创智能装备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创智能”),现场展示了两款AGV(自动导引运输车)和一款激光焊缝跟踪机械臂。这是由华南理工大学、工研院、中山市华南理工大学现代产业技术研究院等多方共同努力的创新成果,成长于智能制造应用公共平台。

  智能制造应用公共平台是以华南理工大学张铁教授团队为依托成立的。围绕中山专业镇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实际需求,该平台在灯饰制造、五金加工、家电生产、新能源、船舶制造等领域,通过市校联动,实施机器人装配生产线集成应用示范工程。目前,平台科研团队围绕自动化生产开展多年技术攻关,仅在AGV领域就有20多项专利,并突破了不少行业技术难关。

  “该项设备目前国内多用欧美技术,研发团队耗时5年之久,独立研发核心技术实现技术突破。”华创智能项目代表张炜说,华创智能研发的激光焊缝跟踪系统,精度可达±20mm。凭借技术硬实力,华创智能已经为珠三角及周边地区生产制造企业提供智能制造成套解决方案。

  工研院的成效也让前往调研的市人大代表颇为振奋。为破解缺乏高校创新资源支撑的短板,市校共建研究院是工研院实施创新的重点之一。其中,北京理工大学重点针对军民融合产业和光电产业,在2008年引进了北京理工大学电动汽车国家重点实验室。通过军技转民,与中山市大洋电机合作引进国产电驱动主战坦克动力总成技术转化生产电动汽车用驱动电机,2016年大洋电机实现电动汽车电驱动系统产值达13.6亿元;武汉大学技术转移中心,在中山成立了针对不同项目的不同运营公司,由教授团队直接成立,如朗清膜业有限公司,其研发的先进水处理技术目前已经成功实现了产业化,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近年来,中山市新增了广东省科学院技术转移、协同创新平台、科技企业孵化器、新型研发机构、科技金融等科技创新专项,以及企业上市扶持、大型科研仪器共享补助券、孵化器路演、专利权质押融资贷款费用资助、专利海外维权等多种扶持,扩大对创新平台的扶持力度。

  C 国际化孵化器瞄准“中山市场”

  太库科技创业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太库科技”)是本次双创周展会上比较特别的一个:作为一家孵化器企业,他们带来了多个正在孵化的项目,创业者均是金发碧眼的外国青年。

  “我们此次携美国、德国、俄罗斯等国的创新团队,以‘木棉花之旅’将10余个海外创新成果和本土明星项目亮相,涵盖人工智能、物联网、大健康、智能家居等前沿科技领域。”太库科技广州城市总经理杨东说,太库科技凭借其在全球7个国家、22座城市建立的30个专业孵化器和加速器,比普通孵化器更能推动区域创新发展。

  杨东介绍,太库科技旨在面向区域,主导产业建立生态系统,配合上全球智慧,为相关区域提供解决经济转型难点和企业自身发展痛点的一揽子解决方案。

  除了带来孵化项目,太库科技还展示了其与战略合作伙伴华夏幸福为河北固安区域打造的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产业集群。通过将研究机构、成果转化基地、孵化器与镇域结合,用杨东的话说,即实现了“成果—研发—孵化—加速—产业化”的产业全生命周期。

  今年5月,太库科技联手华夏幸福,促进国际产能在江门高新产业新城落地,后者将借助太库全球孵化平台等重点发展平台,构建与深圳同步的创新创业扶持政策体系,打造成粤港澳大湾区珠西科创中心。

  “太库科技正谋划与中山实现区域合作,将成熟的‘创新+投资’双轮驱动模式引入中山乃至整个华南区域,进而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的创新名片。”杨东说。

  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中山正加快推动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与发展模式。全市高新技术企业从2014年的219家增至2016年的882家,两年翻了两番,近两年增速分别居珠三角第一和第二位;2016年发明专利申请量达7597件,授权量达1207件,与2014年相比均实现翻番;全市实现高新技术产品产值3376亿元,占规模以上企业工业总产值的51%。

  处于粤港澳大湾区地理几何中心的中山,在交通基础设施等配套逐步提升的趋势下,开放发展优势越来越明显,融合发展生态也越来越完善。目前,该市火炬开发区成为国家双创示范基地,中德生物医药产业园成为国家重点对德合作园区,翠亨新区先进装备制造创新型产业集群被评为全省8个创新型产业集群建设试点之一,哈工大机器人集团人工智能创新中心也在中山挂牌。

相关:大湾区 中山
作者:南方日报 来源:南方日报 阅读: -
版权免责声明:本号部分图文分享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私信告知。我们第一时间处理异议。转载本号原创文章,需注明来源于【湾区城市群】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