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显示“毕业即创业”比例五年稳中有升 资金从何而来?
2017-09-17 湾区城市群
南方网讯(全媒体驻京记者/王诗堃)近几年,政策鼓励和市场机会让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投身创业,大学生也成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大学生创业仍面临哪些困难?
近期,第三方调查机构麦可思通过对2012至2016届大学毕业生创业情况的分析发现,五年来,大学毕业生“毕业即创业”比例五年稳中有升,从2012届的2.0%上升到2016届的3.0%。更多的毕业生在毕业三年内选择了自主创业。另外,超过一半的“毕业即创业”者熬不过三年,创业风险不容忽视。
对2016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自主创业人群的调查显示,创业资金主要依靠父母亲友和个人积蓄。近四成创业人群父母为农民与农民工。
据介绍,这项调查每年的全国样本数量均在25万以上。对2013届大学毕业生在三年后(2016年底)进行再次跟踪评价,回收全国样本约5万。
“毕业即创业”比例五年稳中有升
比较2012届至2016届五届大学生创业比例数据发现,大学生毕业半年后自主创业的比例经历三次增长,本科生和高职高专生自主创业的比例分别从2012届的1.2%和2.9%上升至2015届的2.1%和3.9%,2015届与2016届持平。根据国家统计局《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发布的普通本专科毕业生人数704.2万估算,2016届大学生中约有21.1万人选择了创业。值得一提的是,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始终高于本科院校自主创业比例。
应届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平稳提升,但毕业生三年后的创业比例更高。以2013届大学毕业生为例,2013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有2.3%的人自主创业(本科:1.2%,高职高专:3.3%),三年后这一比例增长为5.9%(本科:3.8%,高职高专:8.0%)。这说明有更多的毕业生在毕业三年内选择了自主创业,评价和扶持大学毕业生创业应从长考量,不能只着眼于毕业时。
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生存情况如何?从创业存活率来看,毕业半年后自主创业的2013届本科毕业生中有46.2%的人三年后还在继续自主创业,比2012届(48.6%)减少了2.4个百分点;毕业半年后自主创业的2013届高职高专毕业生中有46.8%的人三年后还在继续自主创业,略低于2012届(47.5%)。超过一半的毕业后即创业者熬不过三年,创业失败风险仍需注意。
逾七成大学生家乡创业,教育、零售为创业主要行业
大学生因何创业?数据显示,创业理想(本科:45%,高职高专:44%)是2016届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的主要动力。选择自主创业的毕业生中,绝大多数(本科:87%,高职高专:85%)属于“机会型创业”,少数属于“生存型创业”(本科:6%,高职高专:7%)。
所谓“机会型创业”指的是为了抓住和充分利用市场机会而进行的创业;“生存型创业”指的是创业者因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而进行的创业。
在自主创业所在地的选择方面,麦可思研究发现,有74%的2016届毕业即创业大学生选择留守在家乡省创业发展。麦可思分析,这可能与毕业生创业的资源更多地来自于家庭,家乡能提供更好的创业环境有关。此外,还有6%的创业大学生选择在大学读书所在省(非家乡省)创业。
从专业角度分析,2016届本科生毕业半年后自主创业比例最高的专业类是体育学类(5.8%)和艺术类(5.6%),高职高专生自主创业比例最高的专业类是表演艺术类(7.8%)。从职业角度来看,2016届本科生毕业半年后自主创业主要集中在销售类职业(12.2%),其次是中小学教育类职业(12.0%);高职高专毕业生半年后自主创业主要集中在销售类职业(17.6%)。就创业领域来看,2016届本科毕业生半年后自主创业主要集中在教育产业(21.1%),高职高专毕业生自主创业主要集中在零售商业(13.9%)。
近四成创业人群父母为农民与农民工,创业资金主要依靠父母亲友和个人积蓄
研究显示,在2016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自主创业人群中,有38%创业毕业生的父母职业阶层为农民与农民工,其次有28%是产业与服务业员工。
尽管大学生创业热情不减,但对初出茅庐的大学生而言创业也会遇到不少问题。麦可思对2016届毕业半年后创业人群的风险因素研究发现,“缺少资金”(本科:27%,高职高专:32%)是最可能导致大学生创业失败的风险因素,紧随其后的是“缺乏企业管理经验”(本科:26%,高职高专:25%)和“市场推广困难”(本科:25%,高职高专:19%)。
进一步观察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的资金来源发现,2016届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的资金主要依靠父母/亲友投资或借贷和个人积蓄(本科:78%,高职高专:75%),而来自商业性风险投资(本科:4%,高职高专:2%)、政府资助(本科:3%,高职高专:4%)的比例均较小。值得注意的是,近四成创业毕业生为农村背景,而家庭能提供的资金支持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