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思康:粤港澳大湾区,不止是中国区域战略第三极
2017-09-12 湾区城市群
理顺发展思路,深化区域合作,突出创新引领,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将粤港澳大湾区建成世界一流湾区和中国经济强劲引擎。
“湾区”已经成为一个令人浮想联翩的经济名词,湾区经济作为重要的滨海经济形态,是当今国际经济版图的一个突出亮点。
2017年“粤港澳大湾区”正式写入中央政府工作报告,这标志着建设世界级湾区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8月18日,国家发改委新闻发言人孟玮表示,下一步国家发改委将会同粤港澳三地和国务院有关部门编制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规划,尽快按程序上报。
广东省珠三角九市和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是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近年来,粤港澳大湾区经济总量与东京湾区、纽约湾区差距进一步缩小,已经具备建成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的良好基础,但在创新能力、产业层次、功能布局和湾区环境等方面还存在一定差距。
近日,深圳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政策研究室)主任吴思康接受《财经国家周刊》记者专访时表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应着眼重构生产力布局,避免区域规划碎片化,强化区域合作,注重构建科技创新共同体和现代产业体系,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服务国家开放经济格局。
带动泛珠三角协同发展
当前,全球60%的经济总量集中在入海口。湾区经济代表国家参与国际竞争,抢占产业链的制高点,是高端经济形态的代表。泛珠三角地区经济总量占全国的1/3强,是我国经济最发达、最具发展活力和潜力的地区,但区域内各地的经济发展缺乏统一规划,省际间各自为政,产业重复建设、资源配置不合理,呈现较明显的碎片化特征。
吴思康提出,目前并存的一些区域规划包括: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福建的海峡西岸经济区、湖南的长株潭经济区、江西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广东广西的两江经济带等,如何推动这些“碎片化”的区域规划形成强大合力,共同汇成中国东南沿海经济发展的“一体化蓝图”,正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首要战略含义。
吴思康表示,区域经济一体化是世界潮流和大趋势,建立统一大市场,从“城市经济”向“区域经济”转变、从各市“单打独斗”向区域“协同作战”转变,是泛珠三角区域提升经济活力与区域综合竞争力的迫切需要。
区域经济一体化,需要摆脱地方利益束缚,构建协同思维,充分发挥比较优势,鼓励各区域从竞争对手转变为合作伙伴,克服体制机制阻力实现良性互动。
吴思康说,粤港澳大湾区是带动泛珠三角区域内协同发展的火车头。泛珠三角区域应抓住历史机遇,以粤港澳大湾区为统领,克服当前区域经济发展碎片化,实现泛珠三角区域战略布局一体化。通过促进区域内的各项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的有机整合,创建区域间协同机制,针对大气、水资源、污染等建立规范的法律制度,有利于各地经济与生态文明发展。
他建议,在国家层面建立协调机制,协调推进泛珠三角区域发展规划的执行和评估。完善考核体系,建立符合新发展理念要求的政绩评价标准。树立“绿色GDP”的区域经济协同竞争模式,构建可持续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在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实现GDP增长。
中国南部重要经济增长极
“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版图中,北有京津冀一体化,中有长江经济带,南部则缺乏一个这种级别的战略布局。正在推进的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战略,正是对北部区域战略、中部区域战略的呼应,即将形成与京津冀一体化、长江经济带并行的第三个中国重要经济增长极。”吴思康说。
他还表示,这里的增长极要从两个层面进行理解,宏观来看,粤港澳大湾区是整个中国经济的三大区域增长极之一;微观上来看,深穗港则又是驱动粤港澳大湾区强劲发展的增长极。
金融产业聚集是湾区经济的标识符,纽约湾区和东京湾区,都具有全球重要金融中心的典型特征。粤港澳大湾区发挥“金融+科技”的核心优势,引领金融创新的模式和步伐,已经成为服务全国、辐射亚太、影响全球的国际金融创新中心。
同时,粤港澳大湾区也是具有世界级影响力的制造中心、投资中心、企业孵化中心和新经济策源地。吴思康表示,未来粤港澳大湾区要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进一步聚集全球先进制造业,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和优化发展。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文化创意等新兴产业发展壮大,打造有重要国际影响力的科技和产业创新中心,使粤港澳大湾区成为带动中国南部经济增长的强劲增长极。
构筑环南海经济圈
我国沿海地区与南海周边国家形成的环南海经济圈,既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建设海洋强国的重要依托。环南海经济圈是互联互通日趋深入、经贸往来日益密切、合作机制日益成熟的必然结果,围绕南海资源开发为中心,合作领域广泛涵盖港口、航线、沿海公路铁路、产业园区、重要岛礁的开发等。
吴思康介绍,从经济体量对比来看,粤港澳大湾区经济规模约占到东南亚十一国的一半,整个泛珠三角区域经济总量则接近这十一个国家的总和,因此,粤港澳大湾区是整个环南海经济圈的核心和支柱,是服务国家南海战略、促进环南海经济圈发展的重要抓手。
粤港澳大湾区具有强大的科技经济,可以成为国家经略南海的重要支撑平台,成为国家南海开发战略的动力源和稳定器。吴思康建议,围绕深海资源开发,加强与周边区域合作,打造海洋经济产业基地、海洋科研创新基地,建设国家级海洋工程基地和南海海洋科技中心,把大湾区建设成为南海开发的技术支撑基地,为南海开发提供各种高质量的专业化服务。
服务“一带一路”建设
粤港澳大湾区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战略节点。吴思康说,粤港澳地处亚太主航道,对推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构想落地有极高的战略价值。实践上要充分认识发展湾区经济的战略意义,发挥其亚太交通枢纽和“世界工厂”优势,突出开放创新,赋予粤港澳合作以新目标、新理念、新机制、新方法、新活力。
吴思康表示,为推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构想更好地落地,粤港澳大湾区需要积极创建国际对话交流机制和合作平台,应充分发挥大湾区各中心城市在金融、产业、技术、服务等方面的优势,进一步提升国际化水平,构建与全球投资贸易规则制度相衔接的营商环境。
具体举措包括:强化与世界著名湾区城市合作,通过借鉴它们的发展经验,促进要素资源的合理流动;广泛开展与世界著名湾区城市间的各层级互动、经贸往来、民间交流等活动,密切湾区城市间的交流合作;探索成立湾区城市联盟,加强湾区经济的研究和宣传,将之打造为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协同发展的多功能平台。
打通互联互通“任督二脉”
“道路通,百业兴。”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点方向之一,也是区域合作的基础。吴思康表示,推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重点在于加强湾区内交通设施有效衔接,优化高速公路、铁路、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布局,构建高效便捷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完善现代货运物流体系,提升客货运输服务水平,共建世界级港口群和空港群。
广深港高铁明年开通,香港正式融入内地高铁网络,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一小时”经济圈即将实现,在大高铁时代和大航空时代,香港的发展必将实现新的飞跃。“香港特别行政区、深圳经济特区是中国两个宝贵的‘特区’,两者已有全世界最大密度的跨境交流,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将加速一个耀眼的深港创新圈、深港增长极冉冉升起。”吴思康说。
他建议,建设现代化国际化一体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构建高效通达的综合交通网络,应以打造粤港澳湾区战略枢纽城市为目标,强化深圳在粤港澳大湾区的中心枢纽地位,建立粤港澳湾区城际轨道交通网络,共建都市圈一体化路网体系,以信息化、智能化提升口岸交通设施。
在物流方面,建设国际化物流枢纽城市,打造国际航空枢纽、国家铁路枢纽和国家公路枢纽和世界级集装箱枢纽港,全面提升深圳等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地位,推动物流服务模式创新,加强物流基础平台建设,增强物流枢纽辐射带动能力。建设以全国物流创新发展示范区、国际物流合作引领区、国际多式联运中心、全球供应链管理中心、深港共建国际航运中心为主体的、具有全球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国际化物流枢纽城市。构建功能完善、便捷高效的物流平台网络。扩大深圳在粤港澳大湾区的辐射能力,将深圳构筑为中国与东盟间最重要的物流集散地。
冲刺世界一流科创中心
创新引领是湾区经济的本质特征,也是大湾区建设的动力源泉。粤港澳大湾区要建成为世界级研发、创新、制造高地,需要系统布局世界一流产业创新生态链。
吴思康认为,粤港澳大湾区应瞄准世界一流科创中心的宏伟目标,找准约束因素和短板,科学谋划,精准发力,做到“创新体系吸引全球资源、创新成果辐射全球市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应超越传统小、散、乱的开发模式,推进大片区、全产业的创新链布局,打造具备完整产业链条的世界级创新生态平台。
在他看来,冲刺世界一流科创中心要大胆创新体制机制,着眼聚合全球创新资源,下力气实施一批创新举措。如加快布局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国家公共实验室、国家技术研发中心、行业技术服务平台等重大公共技术创新平台;加快建设国际技术人才网络,打造国际技术管理基地,培养国际化、技术化、商业化职业经理人;加快整合粤港澳高等教育资源,加强与海外科研机构和大学合作,建立和国际知名学府合作教育基地,联合培养人才,使粤港澳大湾区成为国际高水平高教资源集聚区;激励创新主体增强国际创新合作,鼓励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与世界一流研究机构建立长期稳定合作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