湾区 大湾区

粤港澳大湾区“城市CP进化论”开讲!今日挺进东莞临深片区!

2017-09-04 湾区城市群

编者按 从“广佛同城”,再到“深港都市圈”、“珠澳都市圈”、“广佛肇城市群”、“深莞惠城市群”、“珠中江城市群”,在大珠三角范围内,城市CP组合早已出现。再把这几个城市CP组合在一起,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

即日起,南都大湾区工作室推出“湾区交界经济”系列,观察报道大湾区一些城市之间的断裂带是如何变得越来越小,经济融合的程度又是如何变得越来越高,也看看在市场无形之手和政府有形之手的共同作用下,创新要素如何迅速流动并成为强烈的催化剂,让大湾区城市群互动合作最终融为一体,成为中国经济再次腾飞的重要力量。今天,我们将率先关注深莞交界经济的融合程度。

据东莞官方数据,仅今年上半年,东莞市新引进亿元以上内资项目中,投资主体来自深圳的项目24宗,占亿元以上项目总数的28%。而据不完全统计,2014年到2016年,来自深圳的投资项目共计604宗。

观察其中,东莞本土从过去的“被动承接”转变为“主动合作”,深圳项目也从“低端转移”向“产业分工”思维转变,双方寻求产业链最大限度的匹配,并释放出更大的爆发力。

企业先知先觉 利用不同优势两地布局

QQ截图20170904143359.jpg

铺开深圳与东莞地图,可以看到,两者如紧握的双手,在东莞这一端环深的镇街就有:长安、大岭山、大朗、黄江、塘厦、清溪、凤岗,深圳那一端则有宝安、龙岗。东莞凤岗的“尾巴”更是深入到深圳的中心,从凤岗到福田也不过20分钟的车程,比深圳的坪山到福田的时间还要短。

唐新发是东阳光集团研究院院长,说起深圳、东莞两地经济交融的话题,他很感兴趣。刚落座,就掏出自己的名片,指着说:“你看我的名片上,公司名称是深圳市东阳光,联系地址写的是东莞长安。”在他看来,东阳光集团就是典型的深莞两地交融的代表。

东阳光集团于1997年选择在深圳注册。现只有品牌、金融等为数不多的部门在深圳公司,而行政、研发、销售及财务管理中心则位于东莞长安的公司。很多时候他们会被问起,“你们究竟是深企还是莞企?”公司员工都会笑着说:“或许,你直接叫我们广东企业更合适。”

“我们虽然选择在深圳注册,但真正起家可以说是在东莞长安锦厦。即使集团后来从电子光箔生产领域,拓展到制药领域,也一直未离开东莞,2002年我们选择建新总部,也是在长安增资扩产。”唐新发并不讳言,如此选择是基于两大原因,注册地选择深圳是因为单看“深圳”二字就能联想起创新,形象加分。第二个也是最大的优势——深圳金融业发达,金融机构对于企业的前瞻性的分析和把握比较到位,有利于企业获得融资。

“从长安总部到深圳办事处,仅需要40分钟路程,来往方便。”他进一步解释,选择在东莞生产、研发,最关键是东莞的制造业发达,配套齐全,“广深高速塞车,全球受影响”这一段话于现在仍然适用,另外土地、人力成本比深圳要便宜,而两者之间交通便利,最后基于集团分工选择现在的布局。

现如今,东阳光集团已发展成为一家主要从事医药、电子材料和健康养生三大产业的企业。去年该集团工业总产值近250亿元,拥有中国东阳光科、香港东阳光药两家上市公司。

与东阳光类似,深圳知名企业华为、大疆、光启、酷派、金立、中集等,也在近年布局到东莞。

临深片区成为初选 松山湖最终被青睐

如果按照时间来梳理,深企进入东莞大致可分为3个时间点:上世纪80年代后期,深圳提出“打基础、上台阶”的发展思路,尽量少引进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香港的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绕过深圳,转移到离香港较近的地方——东莞。上世纪90年代以后,东莞逐渐形成了加工贸易订单式的发展模式。2006年左右,东莞就提出了发展转型、优化升级的战略,2008年金融危机来袭,东莞要求转型的需求更显迫切,尤其在2013年以后,深圳土地等成本明显提升,大批技术型企业密集入莞,如大疆等。

QQ截图20170904143430.jpg

2015年,东阳光位于东莞松山湖的药业总部奠基,建成投产后,年产100亿片剂。“松山湖如同深圳飞地,在这里有华为、大疆,不少深圳的名企都在松山湖设有基地,各类创新资源集中,有利于企业进一步发展”。唐新发表示。

从长安到松山湖,回看东阳光在东莞产业布局的路线图,与深企落地东莞的分布图契合。临深片区是最初的选择,其后随着交通设施建设完善,空间距离影响弱化,产业配套、创新资源重视程度提高,深企沿着莞深高速、沿江高速、广深铁路,深入到东莞内部布局,松山湖因此成为深企最青睐的地点之一。

而随着华为等大型企业落户,形成虹吸效应,带来了配套企业和人才。企业在东莞原有的基础产业链和生态圈上,又搭建起一条专为自己服务的产业链。

如成立于2004年的深圳迈威科技有限公司,就是华为、海思最大的硬件设计服务商,今年年初它在东莞松山湖设立公司。据该公司东莞方面的有关负责人刘先生介绍:“为了满足华为机密核心技术的要求,一些工程只能在华为(东莞)现场办公。”

趋势难挡 从产业链变成产业生态圈

随着时间推移,东莞产业的完善,进驻到东莞的深企种类和目的也在发生变化:从过去基于成本的“低端转移”,转变为基于城市、产业特点的“分工”。过去以制造业为主,现如今出现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租赁与商务服务业等产业。深企更深度参与到东莞的转型升级当中,挖掘和开发东莞本土商机。

“已经不再是个体行为而是趋势性的变化”。前海股权交易中心战略拓展部总经理龚海列举一组数据:2015年深圳13家A股上市公司,7家企业在上市之前,将生产线转移到东莞和惠州,当中的6家将募集的资金投放到东莞和惠州。“不要小看上市,这比一般招商引资能量大多了,带来税收、投资、人才等的增加,对于整个城市的经济体量和形象都是提升。”

前海股权交易(东莞)中心是前海股权交易中心在东莞成立的独立法人机构,于2013年进驻东莞,目标是要将前海资源和东莞本土产业资源结合在一起,释放更大的能量。据介绍,截至今年4月,挂牌上市的东莞企业涵盖纺织服装、电子、印刷、房地产等多个行业,挂牌数量超400家,已为企业融资2亿多元。

高端制造业的到来,带来的是整体产业链的技术提升。而更多样的生产性服务业的到来,能够帮助品牌升级、业态丰富,提高企业的竞争格局。

最明显的一波大潮,是在创新创业驱动下,深圳投资者和园区服务商率先到东莞设孵化园区,如中集集团在东莞投资4个产业园,深圳弈投于多个镇街设立弈投孵化器,天安数码城在东莞南城和凤岗建有园区,将深圳的投资孵化理念带到东莞。

如果说过去是产业链,如今东莞经济发展趋向于更加完善的产业生态圈,更有利于培育、引进世界级别的企业和项目,参与全球竞争,整合创新资源,实现要素重新配置。

东莞为何能吸引深企

综合成本较低!与周边一些中心城市相比,在用地、房价、用工成本、产业配套、人才等主要投资要素方面,东莞对投资者仍然具有较大的吸引力。此外,东莞集群效应明显,早已形成了电子信息制造业、电器机械及设备制造业等五大支柱产业。配套齐全,直接结果就是产业化能力强。

——东莞经信局

港深莞地区跟硅谷比起来,从创意到样机到量产的速度,至少是它的10倍,而且是以1/10的代价。如果把这个优势发展到极致,就是了不起的竞争优势。”东莞制造能力可以说是获得世界的认可。

——香港科技大学教授李泽湘

天然的区位优势是忽视不了的竞争力,而制造业配套能力,多年积累下来的经济交流基础,也是任何一个城市无可比拟的。松山湖如同深圳飞地,在这里有华为、大疆,不少深圳的名企都在松山湖设有基地,各类创新资源集中,有利于企业进一步发展。

——东阳光集团研究院院长唐新发

深圳是一个国际都市,将研发落点深圳,接触面会更广阔,思维也开阔些。而东莞的定位更为精准,这里是制造业“天堂”,电子芯片、机器人技术等集聚于此。另外,像SOC芯片、流片的研发费用,动辄几十万上百万元,成本高昂,东莞有意打造芯片产业园区,企业在此可找到免费的实验平台,实属难得。

——深圳迈威科技有限公司东莞方面的有关负责人刘先生

政府主动出击

到深圳设深莞产业联络处

在切实感受到深圳资源溢出的好处的同时,土地开发强度达到46%逼近警戒线的东莞也在逐渐转变思路——从纯市场之手推动,到政府“主动出击”,在深圳设立深莞产业联络处,对产能、创新资源进行积极选择。

今年上半年,东莞市新引进亿元以上内资项目中,投资主体来自深圳的项目24宗,占亿元以上项目总数的28%。

园区统筹承接创新资源

当前,关于创新资源的争抢激烈,尤其对于深圳创新资源的争夺已呈白热化。虽然,东莞官方对于深圳资源的争夺并不多言,但是在行动上却相当实诚。

今年8月初,东莞市发改局发布《东莞市城市轨道交通第二轮建设规划(调整)及线网规划(调整)环境影响评价第一次公示》。公示显示,东莞市对第二轮轨道建设及线网规划进行了调整。其中,东莞城市轨道建设将新增7个项目,其中拟定6条轨道线路将对接广深地铁。

新鲜出炉的东莞创新驱动升级版——《中共东莞市委东莞市人民政府关于打造创新驱动发展升级版的行动计划(2017-2020年)》提出,东莞将突出打造科技创新走廊,建设“一廊”“两核”“三带”。这个行动计划,同样是加强与广州、深圳的合作,推进广深科技创新走廊东莞段建设,打造制造业转型升级创新带、知识型产业创新带和现代制造业创新带。

如果“一廊”“两核”“三带”是创新资源在东莞2400平方公里上连通流动的话,那么东莞如今要打造的滨海湾新区,则可看作是创新资源的承接平台。

滨海湾新区东邻深圳前海蛇口自贸区,西与广州南沙自贸区隔江相望,北靠东莞经济强镇长安和虎门,南面南海,是珠江口连片可开发且建设空间最大的片区。

8月4日,《东莞滨海湾新区概念性规划初步方案》提出,滨海湾新区将会成为“湾区门户”,东莞争取要把滨海湾新区纳入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战略平台,如此,香港经济辐射和深圳创新发展溢出就有了落地的空间。

结束语

“人随企动”、“企随人动”。深莞两地的交界经济带正在逐渐扩大。从临深片区到松山湖,从临深片区再到滨海湾新区,在不少观察人士看来,东莞与深圳已经紧密相连。

据东莞市委政研室介绍,东莞正在以居住证为载体,建立健全与居住年限等条件相挂钩的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机制。这些都将给莞深同城扫清障碍,推进“同城同待遇”的服务。

可预见的是,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背景下,未来深莞两地的隔阂、经济边界必将会越来越模糊。

相关:粤港澳大湾区 城市CP 东莞
作者:南方都市报(深圳) 来源:南方都市报(深圳) 阅读: -
版权免责声明:本号部分图文分享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私信告知。我们第一时间处理异议。转载本号原创文章,需注明来源于【湾区城市群】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