湾区 大湾区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建设中的核心区域 深港合作如何取得1+1>2的效应?

2017-08-29 湾区城市群

QQ截图20170829155026.jpg

河套地区将建“深港创新及科技园”。图中以深圳河为界右边为深圳,左边为香港河套落马洲。 南方日报记者 鲁力 摄

新形势下,深港合作如何取得1+1>2的效应,市政协调研报告建议:

深港合作由来已久,但两地经济实力和区域性合作模式如今却发生实质性变化。比较过去16年GDP数据,不难发现,深圳的生产总值2001年尚不及香港的18%,到2016年已是香港生产总值的91%。而深港传统的“三来一补”经营模式和“垂直分工”的经济合作模式也逐渐转变为“水平分工”。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建设中的核心区域,深港日后必须有更高效的方式统筹资源、优势互补,才能取得1+1>2的效应。深圳市政协调研报告指出,当下跨境区隔在一定程度上仍然阻碍着两地人员、信息、资金等各种要素顺畅流动,深港合作体制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仅能就面上的问题协商决策或就某一具体合作事项进行协议,在战略性、目标性方面显得不足。

市政协调研报告建议,深港应共同制定发展实体经济的顶层设计,制定符合深港实体经济发展现状的整体规划和引入更多市场化操作的制度创新。同时,重点打造好河套和前海两个区域。并建议深港可共同打造“深圳南山科技园—福田保税区—落马洲河套港深创新及科技园—古洞北科研发展区”的“跨境创新走廊”,建设媲美硅谷的国际性科技研发中心。

【现状】

深港经济合作

分工由“垂直”变“水平”

由于地理位置相近,深港合作由来已久,但随着城市产业转型和经济发展,两地当下合作有了新形势。一方面,深港地区的经济实力和区域性合作模式均发生了实质性变化,比较深港两地过去16年的GDP数据,不难发现,深圳从2001年生产总值不及香港的18%,到2016年是香港生产总值的91%,总量上正接近香港,人均GDP水平也正和港澳地区缩小差距。同时,深港传统的“三来一补”的经营模式和“垂直分工”的经济合作模式也逐渐转变为“水平分工”。

另一方面,深港优势有互补性,比如深圳在高科技领域全国领先,其GDP增长率大半来自新兴材料、IT技术、生物科技、海洋科技、太空科技、可穿戴设备、机器人等新兴产业,同时新技术注册登记量也已占据全国登记量的一半以上,进入到自主创新和向产业链高端发展的新时代。而香港拥有众多高等学府和研究机构,可作为深圳高科技产业的研发基地,进而也带动香港本地创新科技产业发展。

此外,深港之间已逐渐形成了三层级的轨道交通系统,包括国家层面的高速铁路、区域层面的城际快速铁路,以及深港地铁网络的对接,便利的交通基础设施对接,这为两地未来合作打下基础。

“香港一直是深圳重要的贸易伙伴,在经济、社会、民生、文化等方面都有着密切交流和合作。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深圳借助香港,吸引了大量资金、引进了先进技术、积累了管理经验和市场信息,让深圳实体经济异军突起;香港也通过和深圳及广东其他城市的紧密互动,连通了内地市场及生产要素,从而巩固了香港在金融、商贸服务、贸易物流、航运和信息领域的发展。”深圳市政协调研组认为,在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建设中,深港必须以更高效的方式统筹资源、优势互补。

【问题】

深港合作机制

在战略性上显得不足

深圳市政协调研组也指出了深港融合发展实体经济面临的困境。首当其冲的就是深港合作体制机制存在滞后性。跨境区隔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人员、信息、资金等各种要素顺畅流动。两地政府间合作大多仍是通过粤港合作联席会议或一年一度的深港合作会议来进行,可以就面上的问题协商决策或就某一具体合作事项进行协议,但在战略性、目标性方面显得不足。”

其次,实体企业融资难,中小企业、“走出去”企业处境也较为堪忧。调研组直言,由于近年来虚拟经济投资回报率高、回收快,大量资本流入基金、金融等虚拟领域,社会资本“脱实向虚”和企业“弃实投虚”的情况加剧,造成了实体经济在一定程度上的“失血”问题。“商业银行倾向投放给大企业,对中小企业贷款仍持慎重态度,担保体系滞后,使中小企业获得贷款可能性较低,企业自身抗风险能力弱,达不到融资门槛。”

同时,随着对外开放力度越来越大,部分外向型实体企业探索“走出去”,但对外投资往往投资大、周期长,也面临着资金问题。“目前,国内担保资源资产有限。毗邻的香港,拥有多元化的融资渠道,离岸人民币总存款也高达6000亿元,却缺乏有效途径盘活香港等境外资本市场,助力深圳企业境外投资的规模和速度。”

再者,调研组发现,除了高科技以外的传统产业经营困难加剧,人工费、水费、电费、交通运输费等各类社会成本、经营成本大幅提高,利润严重下降。深圳及周边城市的房价过快上涨也不断推高土地取得的初始成本,相比而言,具有技术、资金等优势的大企业对用地成本更易消化,而中小企业、新兴成长企业等面临的生存困难较多。

此外,出于缺乏高质量高等院校和基础科研基地、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仍未完善,以及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较香港等先进经济体仍有一定的差距,对境外高端人才欠缺一定吸引力。

【建议】

制定深港共同发展实体经济整体规划

调研组建议,做好深港共同发展实体经济的顶层设计,制定符合深港实体经济发展现状的整体规划和引入更多市场化操作的制度创新。“深圳过去30年的发展成就主要体现为经济实力,未来30年则主要体现为制度的创新和提升,港深之间的制度差距也将会缩小,应适应这种变化和发展趋势,及时作出调整,在合作的体制机制、理念和方式等方面创新、突破和提升。”

调研组建议,深港应制定有的放矢、重点突出的实体经济发展规划,配合基础设施建设和吸引产业人才的措施,充分发挥三地已有的产业叠加优势,以高科技产业为重点,高端物流和航运服务为辅,引导金融及现代国际专业服务为实体经济服务。在制度创新方面,由两地政府搭桥,建立深港实体经济协作沟通机构,具体产业合作项目则交给市场操作。运用各方资源、优势互补,使可流动的生产要素在两地通过制度创新充分统筹优化。

另一方面,香港是亚洲金融中心,具有丰富的资本市场运作经验和一流的集融资能力,深圳可以通过到香港上市去募集资金或通过香港金融机构的银团贷款和发行基建债券等方式,向产业和基建项目提供融资。调研组认为,深港政府应该鼓励香港企业通过PPP模式及其他资产证券化,参与深圳基建投资、建设和管理,推动深圳实体经济项目上马和国内金融机构国际化水平提升,进而带动香港资本市场拓展项目渠道。

调研组还建议,前海在岸金融创新和香港离岸金融进行更好的对接。“前海作为全国首个开展跨境人民币贷款业务的试点,截至2016年底,跨境人民币贷款备案金额超过1100亿元,累计提款364.57亿元。建议将原定只有在前海注册成立的合资格公司才享有的跨境贷款先扩大至整个深圳注册合资格企业,使深圳的中小企业在项目融资方面具有更多选择的机会。此外,跨境人民币资金池将实现深港企业全球资金的统筹调配和有效监控,建议在前海完善港澳企业离岸账户和开展跨境人民币资金池业务,形成良好的‘离岸—在岸’跨境人民币互动机制。”

将河套地区打造成国际性科技研发中心

今年年初,深港两地政府签署了《关于港深推进落马洲河套地区共同发展的合作备忘录》,共同发展面积87公顷的落马洲“河套区创新及科学园”,这也成为调研组建言的重点。

“高等教育是培育精英人才中的重要一环,深圳高等院校教育、基础科研不足,而香港优质学府享誉全球,深圳可鼓励实体企业进驻河套区创科园,设立合作中心,直接与国际顶尖科研机构、香港优质高等院校对接,通过‘产、学、研’合作模式,形成最具活力的科技研发合作中心。此外,负责评审诺贝尔医学奖的瑞典卡罗琳医学院、麻省理工学院近年来在香港设立了创新中心。河套园区作为连接粤港澳大湾区最方便的科技园区,可吸引更多国际科研机构落户。深圳企业所希望吸纳的海内外科技精英,也可以在此驻点,适用香港在文化、语言、税制、子女教育等方面的便利。”

调研组认为,长远而言,落马洲河套地区西北有“深圳科技园”,东南有新界东北开发中规划的“古洞北科研发展区”和“香港科技园”,具有极强的联动地位。深港可以共同打造“深圳南山科技园—福田保税区—落马洲河套港深创新及科技园—古洞北科研发展区”的“跨境创新走廊”,“该地区发展潜力巨大,可打造媲美‘硅谷’的国际性科技研发中心”。

另一方面,调研组称,中国对高端制造、尖端科技的需求与日俱增。现时,深圳已形成完善的制造业链条和支撑硬件,有雄厚的制造业基础,建议在河套区创科园设点,提供整条产业链的系列支持性综合服务,直接将前端科研成果在此产业化,促进技术转移和落地,推动该区域成为高端制造总部。

调研组还建议,将福田保税区、皇岗口岸停车场区发展成为河套配套区。“这两个地方过去是发展传统物流、仓储为主,但随着时间变迁,功能已经过时。应发挥其区位优势,与河套片区联动发展。”

降低香港专业人士在前海从业门槛

前海是粤港现代服务业合作的示范区,到2020年时成为亚太地区重要的生产性服务业中心、世界服务贸易重要基地。香港拥有大量专业服务机构和高端服务人才,如金融业、会计业、法律服务业、管理咨询服务业、建造服务业等。调研组认为,前海应为香港专业人士帮助深圳推动专业服务业发展打通路径。

调研组建议,一是针对目前CEPA框架下“大门开了,小门未开”的问题,前海可以争取超越过往资格互认的做法,采用简易认可程序,只要证实有关人士有在香港取得专业认可资格及相关工作经验,即可发放“认定专业人士”的资格,容许其在前海开展服务,未来甚至可以进一步将服务范围扩展至整个深圳。

“以会计服务为例,前海可进一步放宽香港专业人士从业门槛,‘非执业’合伙人不需持有内地会计师资格,通过一些简易程序如简单考试或课程,即可在前海出任非执业合伙人。‘非执业’合伙人不能签署核数报告,但可从事相关顾问工作,提供专业建议,包括风险管理、信息保安、财务调查、资产估值、企业管治等。”

二是吸引香港建造专业服务人士参与前海的建设,前海可透过前海控股公司,主动推出针对香港专业人士的“深港合作项目”,吸引香港专业服务人才到前海发展,也可将香港的专业服务制度、标准在内地实践,累积“香港专业服务标准”于内地“在地化”过程中的经验,作为研究未来内地专业服务体制如何改革的基础。

深圳应在港澳设立一站式服务办事处

调研组发现,深圳需要更多具有国际视野的一流产业人,但介于港澳与内地在福利、税收、居住条件和法制环境上的差异,人才不愿意跨界流动。与此同时,港澳创业人才也面对不同的困境,如在香港要面对租金高问题,澳门则存在产业结构过于单一、创新企业未能构成集群效应问题。而内地对于港澳创业者来说,是个潜力市场,但由于对内地营商环境及法规制度认识不深,往往容易高估风险、低估回报。

为此,调研组建议,深圳可考虑在香港、澳门设立一站式服务办事处,让其能快捷方便地获得内地创业和营商的信息。“深圳近年成立了不少创业孵化器,可以此作为平台,针对港澳人才推出创业合作项目。”

此外,受限于深圳目前国际化的水平和对国际商事经验的欠缺,深圳企业与深圳制造的品牌在“走出去”的过程中还受到种种限制。而香港有和国际接轨的法律制度,与东盟、欧美国家关系密切,有4000多家跨国公司在港设立地区总部或办事处。调研组认为,香港可以发挥“超级联系人”作用,为深圳企业“走出去”提供咨询、管理、风险评估监控等服务,并利用自身网络为深圳企业引荐国际合作伙伴,深港企业更可以联手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建设产业园区。

【专家声音】

深圳市玛莎国际健康美容管理集团总裁区绮文:

勿以即时回报为企业“定性”

深圳市玛莎国际健康美容管理集团总裁区绮文表示,现在很多行业协会和企业已开始把投资落到实体经济,但政府的政策、扶持和资金导向相对滞后。企业在经营初期,不可能马上产生效益,如果只问产出多少、交税多少,就会淡化许多有意愿扎根在深圳做全系列上下游服务的产业。她建议,在判断产业或经济实体落地时,第一考量是社会价值或发展前瞻,而非即时回报或一些量化指标。

相关:粤港澳大湾区 深港 合作
作者:李注 来源:南方日报 阅读: -
版权免责声明:本号部分图文分享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私信告知。我们第一时间处理异议。转载本号原创文章,需注明来源于【湾区城市群】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