湾区 大湾区

粤港澳融合决定大湾区成败

2017-08-14 湾区城市群

QQ截图20170815143345.png

图:港珠澳大桥在珠江口形成了连接深港、广佛和珠澳三大经济圈的快速交通网络,是“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空间结构的重要骨架/网络图片

  

由深圳发展研究中心和中国人民大学深圳研究院主办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战略理论研讨会12日在深圳举行,来自香港、澳门、广东、北京等地的20多名专家学者齐聚为大湾区建设建言献策。20多名与会专家指出,协同发展是大湾区成败的关键,三地应在规划、法制、人才要素自由流通等方面做出安排,实现深度融合互动。

  

深圳大学法学院宪法行政法学科主任宋明指出,粤港澳大湾区是经济的规划布局,法治的建设至关重要。但现在大湾区发展最直接的挑战就是湾区里法律体系碎片化,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法系,尤其是香港和内地,过往一直通过行政框架协议的形式推进合作,但这种协议比较抽象,两地可以先建立在法制合作基础上,根据各自立法的优势制定更细緻的实施细则。

  

深港合作制订法制实施细则

  

宋明认为,深圳在这方面有天然的优势,深圳拥有特区立法权,也一直在向香港看齐,根据有关调查深圳的法制环境在广东城市中排名第一,有些领域甚至超过了香港。而深圳前海亦在法治方面有一定的改革空间,可以做一些变通,在知识产权保护、金融、城市规划和人才等方面,推出一些协同细则进行对接,相信更具有操作性。

  

中国人民大学深圳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张利庠则认为,粤港澳大湾区覆盖面积5.6万平方公里,人口1亿多,关键是要实现要素自由流动,通过制度的融合与互补、产业链的开放与利益共享、人才的集聚与自由流动、金融的开放联通,实现湾区协同平等发展。

  

张利庠认为,大湾区应当建设以香港为核心的大珠三角金融中心圈,以深圳为核心的“硅谷”创业中心圈,和以整个区域为基准的旅游产业圈,其中深圳要重点瞄准通讯设备、信息技术、智能製造产业带,广州中部重点发展汽车、船舶、电子信息、健康医药产业,珠海则可以生态旅游、健康营养、海洋工程、光电装备等产业为突破。

  

市场主导 湾区经济互补

  

暨南大学教授、广东省人大常委杨英也认为,大湾区的发展中需要让要素自由地流动,在上世纪80、90年代,香港的製造业能够在很短的时间里就涌进珠三角,关键就是要素自由流动,人一放开,物流一放开,要素就进来了,产品就出去了。但CEPA框架下,粤港合作关键是针对服务业,特别是高端服务业,需要以信用为基础,这就要求内地政策能够保持稳定,要以市场机制为主导。

  

杨英指出,香港的发展以市场机制引领,而内地则行政府主导机制,需要解决这个运行机制,否则两地协调只能是空谈。珠三角在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市场体制在不断完善,应该进一步往前迈进。

相关:粤港澳 融合 大湾区
作者:李望贤、熊君慧 来源:李望贤、熊君慧 阅读: -
版权免责声明:本号部分图文分享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私信告知。我们第一时间处理异议。转载本号原创文章,需注明来源于【湾区城市群】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