湾区 大湾区

广深确立创新融合机制 大湾区才有望建成“硅谷”

2017-08-15 湾区城市群

湾区最终的目标是要打造中国的“硅谷”,深圳是中国最好的创新中心,但还不是“硅谷”。要建成“硅谷”,单靠大学和企业是不够,还需要一个创新的机制。广深的融合要探索出一种机制来。

———中山大学港澳珠江三角洲研究中心副主任林江

背景

在粤港澳协同创新的框架内,广深两地是广东两个创新龙头城市,在多份政府文件中,广深都被表述为广东创新的“引擎”、“示范”。今年广东省召开的第十二次党代会上就明确提出,要加快构建以深圳、广州为龙头,珠三角各市分工互补的“1+1+7”创新发展格局;完善区域协同创新体制机制,打造广深科技创新走廊。

对于“创新”,一般联想就是“硅谷”,是目前产学研融合最受肯定的模式。受访专家认为,大湾区最终的目标是要打造中国的“硅谷”,深圳是中国最好的创新中心,但还不是“硅谷”,要建成“硅谷”,广深两个创新龙头应融合发展,形成一个创新生态链条,有机的融合将产生“1+1>2”的效果,而在这两个龙头的带领下,粤港澳大湾区才有望建成中国版的“硅谷”。

论“脑力”广州更胜一筹

广州深圳作为广东的创新“龙头”,其特点和构成是很不一样的。广州是高校、科研院所集聚的“创新大脑”,深圳是高新技术企业集聚的“创新引擎”。

据统计,广州市共有包括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暨南大学等83所高校,以及中科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南海海洋研究所、能源研究所等40余所研究机构。这些高校和研究所创新能力同样显著。根据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与汤森路透发布的《2015研究前沿》,华南理工大学、中山大学、广东工业大学在化学与材料科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两大研究领域的4个研究前沿排名国际前十。

高校和研究所驱动的原始创新令广州专利申请迅猛增长。根据广州市社会科学院编撰、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广州蓝皮书:广州创新型城市发展报告(2017)》显示,截至去年年底,广州每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22.4件,是全国的2.8倍,广东省的1.4倍。

而与之对比,深圳市目前仅有深圳大学、南方科技大学两所高校,以及华大基因研究院、光启超材料研究院、中科院先进技术研究院等3所研究机构。8月初,深圳市政府在线发布的《深圳市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方案(2017-2020年)(征求意见稿)》就明确指出,与国内外先进城市相比,深圳在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等原始创新方面存在较大差距。

论成果转化深圳的更质优高效

在深圳,创新的主体是企业。

“深圳在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先天不足,倒逼着企业自己必须去创新,同时也决定了深圳以市场牵引创新的特征。”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副院长、力合科创集团总裁贺臻认为,创新最直接的需求是企业、是市场,需求决定了企业是创新的主体或者是主导的力量。相比之下,广州集聚的高校研究院智力资源,并未释放预期的能量,企业创新能力虽然也在国内城市名列前茅,但仍与深圳存在差距。

今年年初,由广州市人民政府印发的《广州市科技创新第十三个五年规划(2016-2020年)》中就提到广州科技创新工作存在高新技术企业群体规模小,缺乏代表国家水平的科技型龙头企业,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弱,企业科技创新投入动力不足等问题。在《广州创新型城市发展报告》一书中,国家统计局广州调查队副主任科员李美景牵头构建的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创新评价体系中,广州高新技术企业创新产出效率和质量得分仅有0.07,远低于深圳的2.76.

李美景团队分析,与深圳相比,广州高新技术企业群不够强大,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发挥不充分;同时,创新成果转化及应用不足,创新能力未得到充分释放,形成了“科研资源在广州,但许多创新活动不在广州;创新成果出在广州,但许多创新成果的转化及应用不在广州”的局面。

要建成“硅谷”

单靠大学或企业都不够

广东省人民政府参事陈鸿宇认为,以往广州和深圳之间,过度强调差异化的发展,比如从空间结构上,常常说广佛肇是一个圈,深莞惠是另一个圈。其实,广州和深圳合作互补的相互需求非常强烈,科技创新应成为广深融合发展的一个“抓手”。

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力合科创集团总裁贺臻分析,深圳虽然市场化强,但原创能力仍有提升空间,相反广州人才优势明显,在创新上有厚积薄发的机会;另外,深圳受土地资源有限制约,发展空间不大,但广州的物理空间却比较大。因此,二者从空间、市场及高校科研院所方面,都可以形成很好的互补。广州的优势可以弥补深圳,深圳的市场需求也能够激活广州的创新资源。

陈鸿宇分析,深圳的创新主体是企业,靠企业推动创新,很自然地就会发挥市场在创新资源的集聚、辐射中的决定性作用。而对于广州来说,则要在“创新大脑”上发力,加速成果在市场上的转化。广州的高校、科研机构大部分隶属于体制内,因此,科技创新首先必须要制度创新,要在机制上创新,大胆学习世界先进国家和地区的经验。

中山大学港澳珠江三角洲研究中心副主任林江则认为,大湾区最终的目标是要打造中国的“硅谷”,深圳是中国最好的创新中心,但还不是“硅谷”。要建成“硅谷”,单靠大学和企业是不够,还需要一个创新的机制。广深的融合要探索出一种机制来,现在国内还没有一种省与省、市与市之间基于市场经济的、整合资源的机制。“粤港澳大湾区不能仅仅依靠深圳或广州,还要承接来自港澳的资源辐射,如果没有外部压力,只有内部的行政指令肯定是融合不好的。因此,广深的融合是第一步,未来是要探索融合港澳的创新机制”。

■视点

融合不是强调谁主导

应该是在平等的基础上整合相互的资源

广东打造广深科技创新走廊,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郭万达认为,这看起来是个地理现象,实际上是文化、人才、产业的高度集聚。现在广东省委提出打造广深科技创新走廊,也是基于这条走廊已经存在和形成了。所谓走廊就是产业集聚在这里,创新的要素集聚在这里,沿着这条路发展了很多企业。

广深两大城市之间形成的这条科技创新走廊超过一百公里长,分布着一批行业领先的龙头企业和潜力巨大的“瞪羚企业”。8家本土世界500强企业扎根于此,腾讯、网易、华为、中兴、大疆、OPPO、vivo、易事特、大疆创新、UC、酷狗等全球知名企业在此茁壮成长。这里陆路上有便捷的高速公路,水路上广深同是出海口,又有大学、产业、金融和人才等多重要素。郭万达认为,可以通过规划、政策的引导,来推动广深沿线的创新要素整合,将企业、大学、研发机构、政府形成一个创新生态链条,把大学、研发机构、企业及地方政府的作用相互结合,并有效地发挥出来,两者结合的效果将是1+1大于2的。

林江还提到,在粤港澳大湾区的背景下,广深港是三个中心城市,存在两种制度,要实现融合就必须先解决广东9个城市的融合,前提就是要推动广深两个中心城市的融合,“融合不是强调谁是主导,而是将各自的优势发挥出来,在平等的基础上,整合相互的资源。”广州是传统创新资源比较集聚的地方,深圳市现代创新资源,加上香港国际城市的定位,三者存在互补融合的可能性。只有广深先融合,才能实现与香港的融合。

相关:广深 大湾区
作者:南方都市报 来源:南方都市报 阅读: -
版权免责声明:本号部分图文分享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私信告知。我们第一时间处理异议。转载本号原创文章,需注明来源于【湾区城市群】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