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定位粤港澳大湾区
2017-08-15 湾区城市群
粤港澳大湾区是今年当仁不让的时政热词。作为世界级湾区的后起之秀,未来的粤港澳大湾区如何比肩世界三大湾区?粤港澳大湾区规划将为湾区内各城市创造什么机会?谁能坐享发展红利?本次南国书香节,深圳大学当代金融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国世平携新作《粤港澳大湾区规划和全球定位》做出了自己的回答。
香港应向内地输出软实力
时代周报:在粤港澳大湾区的背景下,深圳、广州、香港如何跨越体制障碍,发挥各自的作用,服务大湾区?
国世平:以金融为例,深圳、广州这两个区域性金融中心可成为香港金融的后援基地,但香港与内地金融体制不同,服务方式有别。其中,最关键的不同是,在“一国两制”制度下,香港拥有自主制定金融制度的权利,而国内必须采取全国统一的金融政策。
全国统一的金融政策是必然的,因为金融流转没有成本。若是全国不采取统一的金融政策,容易引起不同地区之间的不均发展。例如,假若广州存款利率为6%,上海存款利率为8%,那么大量资金就会从广州转移至上海,但统一的金融政策又会限制不同地区的发展。例如,西部地区要扩大发展,应要减息才能资金流转过来,但上海经济过热就要加息。这就是“一国两制”下香港和内地金融相通最大的障碍。同时,人民币不能自由兑换,资金不能随意流出境外,也是障碍之一。但我认为,香港和内地在金融方面还是大有发展空间。全世界的金融可以进入香港,但要进入中国则可经由香港进入深圳、广州,再进入国内。在此,深圳、广州这两个区域性金融中心可作为金融中转站。此外,香港各方面成本较高,而深圳、广州可作为全球金融后援基地,相应地降低成本。
时代周报:对香港、澳门来说,应该如何利用自身优势加强与珠三角城市合作?
国世平:过去,香港是国际金融中心、国际制造中心、国际物流中心以及国际旅游中心、国际航运中心。随着制造业逐渐转移至珠三角地区,同属“亚洲四小龙”的新加坡、韩国、中国台湾都完成了高科技产业转型,但香港实行自由经济,没有所谓的政府扶持企业,所以“国际制造中心”已经是过去式了,而“国际航运中心”也逐渐被深圳、广州取代,航运中心的作用不再突出。幸而,人民币目前尚不能自由兑换,上海短期内不能取代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
今天的香港面临巨大的挑战。改革开放后,中国大陆与国外联系逐渐增多,香港“抢生意”的能力在减弱。过去,深圳GDP比不上香港,但现在已经超过香港。香港要寻得机会发展,还是要从软实力出发,为内地提供金融、国际贸易服务等,把软实力嫁接到珠三角,例如向珠三角地区提供国际法则、国际规则等相关的国际贸易经验。
澳门是葡语区,可发挥中欧桥梁的作用,连接中国大陆和南美。就目前而言,澳门所发挥的作用较小。日后,澳门可考虑发展重大的国际比赛、国际会议以及两岸交流中心。一方面,国内城市不用自己承办,把比赛、会议放在澳门,做成国际化。另一方面,台湾同胞到中国大陆需要办理台胞证,但是进入澳门使用他们自己的护照即可,有众多台湾同胞在澳门工作。如果把澳门作为两岸交流中心,则有利于两岸政治交流。
以金融推动大湾区形成辐射力
时代周报:大湾区内各城市之间应如何协同互通,避免内部的同质化竞争?
国世平:大湾区要形成一个协调机构,最好由香港、澳门和广东政府各派出人员,彼此之间互通信息,协调各地的产业规划和发展,否则各自内部竞争,互不服气,强行发展的效果不会好。
以港口为例,深圳、广州、东莞都在发展港口,过去我曾提出东莞是否有必要做港口?有了协调机构,彼此知道对方的强项,比如东莞在人工智能方面做得比较好,佛山就可以错位发展。东莞要发展高科技产业,要找到自己的位置,而不是一味地把深圳的高科技转移过去。华为把制造基地转移到东莞,但研究和人才总部还是留在深圳。那么,制造基地、生产基地、后台处理都转移到东莞,这就是实现双赢。
又如,制造业在东莞受限于高涨的人工费、土地费等,可以考虑迁往高明、肇庆等地。根据广东各市公布的2017年上半年经济发展数据,肇庆排名靠后,属于“第三梯队”。对肇庆而言,要多跟深圳、广州、东莞保持联系,在其溢出的产业中寻找发展机会。这其中,协调机构就能发挥作用,根据各城市的发展做出指引。将来的大湾区是要辐射形成扇形结构的,更加需要“中间人”的协调作用。
时代周报:当前,珠三角都在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在这过程中有什么值得注意的问题?
国世平:目前,大湾区转型升级面临的最大的问题还是效率问题。例如,在原材料使用方面,产出效果远低于西方国家,珠三角发展相对而言还是粗糙的。如何提高效率,对珠三角、大湾区来说是很严峻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