湾区 大湾区

粤港澳大湾区将打造世界级枢纽和“一带一路”桥头堡

2017-08-03 湾区城市群

粤港澳大湾区的“中山大学地理学者的思考”:打造世界级枢纽和“一带一路”桥头堡

    珠江之水天上来,奔流不息入南海。

    珠江三角洲,中国最富饶的区域之一。这里河网密布,物产丰饶;人口稠密,商贸发达;通达四方,金流不断。

    改革开放以来的三十多年,珠三角犹如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创造了“增长的奇迹”。但近年来,随着各项优势逐渐丧失,加之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珠三角正在寻找新时期的定位。

    2017年全国“两会”,“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被正式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粤港澳大湾区由此进入国家的“顶层设计”。从“三角洲”到“大湾区”,大湾区内的各大城市将迎来全新的发展机遇。

粤港澳大湾区的“中山大学地理学者的思考”:打造世界级枢纽和“一带一路”桥头堡

    今年初,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中山大学城市化研究院推出一份题为《再造比较优势,打造全球区域枢纽,实现发展共享》的研究报告。

    当中提出,粤港澳大湾区要建设“四中心一枢纽”,即国际创新中心、国际金融中心、国际商贸中心、国际岭南文化中心、国际综合交通枢纽,建成创新能力卓越、产业层级高端、交通网络发达、基础设施完善、生态环境优美的全球一流都市圈。其中的发展重点是,打造世界级枢纽和“一带一路”桥头堡

    珠三角一直被认为是中国通往世界的大门,改革开放让这片土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相信不远的未来,这片肥沃的土地将再次迎来“新生”!

    1.“世界工厂”的新挑战新机遇

    珠三角,这里被誉为“世界工厂”。

粤港澳大湾区的“中山大学地理学者的思考”:打造世界级枢纽和“一带一路”桥头堡

    日夜轰鸣的机器,改写了珠江三角洲的历史,让这个“鱼米之乡”变身为“世界工厂”,标有“MADE IN CHINA”的产品被源源不断地运往全国乃至整个世界。

    改革开放以来,借助紧邻港澳的优越地理优势,珠三角积极发展外向型经济,大量引进港澳资本,就近接受港澳产业扩散,催生出大批工厂,造就了“前店后厂”“三来一补”的经济模式。

    珠三角利用制度优势、区位优势和土地劳动力的低成本优势深度参与全球生产分工,逐渐建立起电子信息、汽车、服装、家具、灯饰、皮革皮具等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形成了具有较强的内生发展动力和国际竞争力,创造了“增长的奇迹”。

    然而近年来,“世界工厂”面临着新的挑战。

    政策优势削弱。与京津冀、长三角及国内其他地区相比,珠三角“改革先行者、开放前沿阵地”的制度优势有所下降,经济总量占全国比重呈现下降趋势。同时,发达国家的再工业化与发展中国家低成本竞争所形成的“双向挤压”,使珠三角的世界制造业基地地位面临巨大威胁。

    成本优势减弱。一方面是人口红利消失,随着城市大量企业的转移和升级,返乡农民工比重进一步增大,珠三角劳动力规模和比例逐年减少,劳动力成本逐年增高。另一方面是土地资源约束增大,改革开放以来“摊大饼”式的用地粗放式经营模式,导致了城乡空间的无序蔓延、低效利用、资源紧缺,城乡空间品质低下;同时粗放式增长方式导致环境污染问题严重,生态资源承载能力减弱。

    贸易分散化趋势。电子商务与互联网出现使贸易跨越了地理边界的限制,能在更广泛区域展开;贸易呈现分散化趋势,使得珠三角传统的依靠展销的“广交会”、“高交会”等贸易平台优势逐渐减弱。

粤港澳大湾区的“中山大学地理学者的思考”:打造世界级枢纽和“一带一路”桥头堡

    面对挑战的同时,珠三角正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大型跨国企业和全球影响力的企业出现,影响城市功能的变化。出现了华为、中兴、美的、格力、TCL、海能达等具有全球生产网络的,具有自主技术创新优势的高科技企业;出现了腾讯、网易、唯品会等高市值、具有较强创新能力互联网企业,形成了新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出现了广汽传祺、比亚迪等具有完善产业链的跨国汽车制造企业。

    粤港金融业在全球城市网络中形成较强影响力和控制力。在全球金融化过程中,金融对全球是极具控制力的要素。以人民币业务为主体,广东正在加强与香港加强金融的一体化与合作,人民币离岸结算、深港通等手段都在不断巩固粤港全球金融中心的地位。

    新兴生产性服务业的出现进一步提升了珠三角企业在全球的影响力。近年来,广东服务业不断高端化,比重不断上升。随着武广、南广、贵广等高铁的开通,“粤港澳—桂滇—东盟”综合运输大通道正在形成,深圳港、香港港、广州港均进入2015年全球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前十位,粤港世界级物流枢纽正在形成。通过发挥中远集团、中航集团、安博公司、中集物流等大型物流企业的引领,物流业对产业的整合作用开始显现。

    对外贸易也出现了新的形态,与东盟、印度、非洲、俄罗斯等地的外贸交易量进一步上升。物流和外贸的发展以制造业的服务化、高端化为前提,反过来又进一步拓展了经济腹地,对广东制造业的升级带动作用极大。

    2.互利共赢 粤港澳合作发展

粤港澳大湾区的“中山大学地理学者的思考”:打造世界级枢纽和“一带一路”桥头堡

    在谷歌地球的夜晚卫星图上,珠江三角洲城市群里,城市群星璀璨,连缀成片,构成了世界上灯光最为密集、面积最大的区域之一。

    面对新的挑战和机遇,珠江三角洲迎来新的历史发展机遇。今年全国“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被正式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湾区”概念首次出现在国家的顶层设计中。

    旧金山湾区、纽约湾区、悉尼湾区、东京湾区……从世界经济版图看,全球60%的经济总量集中在入海口,发展条件最好的、竞争力最强的城市群,都集中在沿海湾区。

    “从珠江三角洲地区到粤港澳大湾区,改变的不仅是名称,更是区域范围、产业形态、经济格局的变革。中山大学旅游学院院长保继刚指出,“三角洲”在文化层面上是内陆文明的发源地。“湾区”代表了海洋文明,是人类与海洋结合的地方,比“三角洲”更具国际化。

    “更为重要的是,香港、澳门也被纳入国家的发展战略之中。”保继刚表示,虽然“珠江三角洲”在自然地理概念上包含了港澳,但由于政治经济制度等原因,香港、澳门与“珠江三角洲”一直是平行概念。此次提出的“粤港澳大湾区”将三者统一到一个概念中,粤港澳区域的发展与整合势必迈入新阶段。

    香港和澳门是独立的关税区和自由港,在经济和政治上都享有比珠三角城市更多的自主权和决策权。改革开放以来,港澳一直是珠三角连接国际市场的桥梁,是外资进入珠三角的通道。随着内地企业大规模的对外投资,港澳扮演内地企业“走出去”平台的作用日益显现。

粤港澳大湾区的“中山大学地理学者的思考”:打造世界级枢纽和“一带一路”桥头堡

    此外,全球资本都可以在港澳无障碍投资,香港与大多数国家都有护照免签协议,人员流动频繁。高度自由开放的社会氛围使得信息流动及获取十分顺畅,香港的货物清关比较简便也有利于商品流动。而香港长期进行国际贸易活动,在相关法律体系上也可以为内地提供印证的参考。

    被冠以“千年大计、国家大事”的雄安新区横空出世,京津冀协同发展如火如荼,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成果丰硕,中国经济重心已经出现北移的现象,珠三角地区缺乏发展轴。除了珠三角城市近年来遇到发展中的挑战,香港和澳门也面临各自的发展困境。

    “恰在此时,国家提出规划‘粤港澳大湾区’,三地要抓住机遇,提高三地间的联动性。” 中山大学城市化研究院院长李郇表示,珠三角可以借助港澳走向世界;香港出现了新兴产业孵化能力不足等问题,可以加强与内地合作。三地通过合作实现互利共赢,最终在战略层面提高粤港澳大湾区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

    3.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四中心一枢纽”

粤港澳大湾区的“中山大学地理学者的思考”:打造世界级枢纽和“一带一路”桥头堡

    环顾全球著名湾区,大多依靠极强的金融业和发达的科技业,GDP总量和人均GDP很高。粤港澳大湾区力争跻身这一行列,但规划蓝图未定,发展之路位在何方?

    “粤港澳大湾区要建设国际创新中心、国际金融中心、国际商贸中心、国际岭南文化中心、国际综合交通枢纽,建成创新能力卓越、产业层级高端、交通网络发达、基础设施完善、生态环境优美的全球一流都市圈。”保继刚表示,在“四中心一枢纽”中,首先要建设的是粤港澳世界级的国际金融心中和“一带一路”桥头堡。

    共建粤港澳世界级国际金融中心,实现香港国际金融资源和内地金融资源在区域地理空间和产业发展格局中的优化配置。需要发挥港澳作为中国与全球联系纽带的作用,发挥其在金融、法律、税收、语言和信息等领域的国际平台和专业服务优势,把粤港澳建设成为‘一带一路’的桥头堡。

    “擅长什么,就要做大、做强什么!”保继刚表示,香港是无可争议的国际金融中心,广州民间资本金融雄厚,深圳科技金融首屈一指。2015年港深证券市场金融交易总额约占全球20%,是全球最重要的金融市场之一。

    “在全球金融化过程中,金融对全球是极具控制力的要素,是科技创新、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只有抓住金融才能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主动地位。”保继刚强调,粤港澳三地有基础和实力合作构建世界级国际金融中心。

    李郇则建议,粤港澳大湾区未来要创新金融发展机制,以深港多层次、规范化的资本交易市场提升企业贸易融资、科技孵化融资以及跨境融资能力,带动金融衍生产品的出现。瞄准广东智能制造,建设广东成为辐射亚太地区的现代金融后援产业集群,打造全球领先的产业科技金融深度融合引领区,助力实体经济腾飞。

粤港澳大湾区的“中山大学地理学者的思考”:打造世界级枢纽和“一带一路”桥头堡

    近代以来,粤港澳三地商贾繁荣。自秦汉至明清,广州一直是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城市。香港、澳门一直是内地通往世界的一道窗口,贸易的生命力和竞争力顽强。

    5月14-15日,“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隆重举行。旨在同沿线各国分享中国发展机遇、实现共同繁荣的“一带一路”,正为越来越多国家和地区所支持和参与。

    李郇建议,珠三角作为“一带一路”重要枢纽和引擎的角色与香港“超级联系人”的角色、澳门“葡语系国家商贸合作服务平台”的角色形成协同效应,形成中国面向世界的最大最具国际化法制化营商环境的开放引擎。

    李郇表示,通过积极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深入推进粤港澳贸易自由化,共建优质生活圈,携手港澳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逐步实现粤港澳区域服务业融合发展,形成最具发展空间和增长潜力的世界级经济区域。广东自贸区通过依托粤港澳在金融服务、信息咨询、国际贸易网络、风险管理等方面的优势,完善“走出去”政策促进、服务保障和风险防控体系,成为内地企业“走出去”的重要窗口和综合服务平台。

    4.打造宜居宜业、四通八达的大湾区

粤港澳大湾区的“中山大学地理学者的思考”:打造世界级枢纽和“一带一路”桥头堡

    思科、GE、富士康、中国中铁、国新基金、亚信数据、联邦快递等产业巨头纷纷落户广州;世界芯片巨头ARM(中国)落户深圳,加上深圳本土孕育的腾讯、华为、华大基因、比亚迪……粤港澳地区正在加速布局现代高端制造业。

    “放眼全球,一场抢占世界制造业制高点的竞争正在展开。” 中山大学副教授梁育填表示,竞争的领域围绕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装备、汽车制造业、新能源装备、节能环保装备以及新材料、生物医药等。

    梁育填认为,粤港澳大湾区要建设国际创新中心,打造面向全球的制造业创新基地,建设在全球生产网络中重要的生产基地、产业创新基地和技术转化高地。重点发展新材料、新能源、机器人、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3D打印、智能制造装备等新领域。

粤港澳大湾区的“中山大学地理学者的思考”:打造世界级枢纽和“一带一路”桥头堡

    坚持发展实体经济的同时,粤港澳大湾区要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建设高效区域一体化的综合交通网络,实现粤港澳的融合协同发展,支撑未来粤港澳大湾区面向全球的产业发展战略和亚太地区国际门户的需求。

    李郇指出,粤港澳大湾区要构筑与世界级城市群相匹配的网络化现代基础设施支撑体系。以高速公路、轨道交通、空港和港口等区域性重大交通基础设施为重点,发挥深中通道、港珠澳大桥的作用,形成网络型的基础设施体系。

    “国际机场的数量和规模,是评价一个地区国际化的标志,是国际化的重要基础设施。”李郇表示,粤港澳大湾区拥有数量和规模都很庞大的国际机场,包括香港赤腊角国际机场、广州白云国际机场、深圳宝安国际机场,加上澳门、珠海、佛山、惠州的机场以及研建的珠三角第二干线机场。

粤港澳大湾区的“中山大学地理学者的思考”:打造世界级枢纽和“一带一路”桥头堡

    未来,民众眼中的粤港澳大湾区,是一个怎样的城市群?梁育填强调,粤港澳大湾区要建设高效有序宜居的世界级品质城市群。打造与世界级城市群发展水平相匹配的优质人居环境,确保珠三角湾区自然山水格局,重塑岭南桑基鱼塘、绿水红荔的水乡风貌,打造高品质城乡人居环境,为居民提高舒适、宜居的生活环境。

    梁育填建议,加强广州、深圳、珠海等区域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推进广佛肇、深莞惠、珠中江三大都市圈的融合发展,实现共赢合作格局。彰显独具特色的岭南文化,以国际化的视野、胸怀,培育珠三角湾区面向世界的文化品牌,传承和发扬岭南文化精髓,建设世界级岭南文化传承区。

相关:经济 中山大学 深圳机场 金融
作者:活力广东 来源:活力广东 阅读: -
版权免责声明:本号部分图文分享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私信告知。我们第一时间处理异议。转载本号原创文章,需注明来源于【湾区城市群】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