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旷视科技CEO印奇:总理为原创的中国人脸识别技术点赞
2017-07-29 湾区城市群
1988年出生的印奇成为中南海一场会议中最年轻的与会者。这是三周前,在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的经济形势座谈会上,印奇以中国人工智能公司“旷视科技(Face++)”CEO的身份,与另外5位经济学家和企业家一同被邀请。
7月19日,在旷视科技位于中关村的总部,印奇和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回忆起了这场他让感到“幸运”的高规格会议。
在发言环节,印奇提到旷视科技在深度学习上的核心技术系统Brain++,引起了李克强的关注。他和印奇再三确认:“我们中国年轻人有志气这很好,但你一定要很诚实地告诉我,这是不是咱们中国自己原创的?”
在听到印奇正面的回答和详细的介绍后,李克强表示赞许。“克强总理很高兴说中国的技术公司有自己原创的东西,而不是把国外的东西拿来改一改。”印奇回忆说。
依靠以人脸识别为核心的技术和商业布局,2011年才成立的旷视科技仅用6年时间,跻身中国人工智能领域的“独角兽”公司。人脸识别技术是基于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的生物识别手段,在金融、商业、安防等领域有诸多应用。在2016年底完成1亿美元的C轮融资后,旷视科技的估值已至20亿美元。
在与澎湃新闻记者的一小时对话中,作为联合创始人之一的印奇分享了一个关于清华“极客”如何创业的故事。他爱提“聪明”二字,在旷视科技成立的前几年,员工多半是来自清华园,不乏计算机竞赛出身的“大牛”。
印奇多次提到,他们对人工智能是有使命感的。在旷视科技的办公室里,白墙上贴了公司的口号:为了人工智能终将创造的所有美好(Power Human with AI)。
身为一家技术派的人工智能初创公司,一方面,印奇说旷视在一路上没有太多戏剧化和故事性的困难,另一方面,这家公司正在感应着行业周遭的激烈竞争,想在大公司也热衷的人工智能大潮中,夺得更多先机,跑得更快。
谈起人脸识别,有人担忧,这会引向隐私数据的泄露和无缝不入的监控。对此,印奇说,技术是中性的,它应该是一个善良的东西,当然,真正掌握技术之人如何使用是更重要的。
“聪明的人”
2011年夏天,正值印奇和同班同学唐文斌的毕业季,他们都就读于“清华姚班”,一个由图灵奖得主姚期智主导创立的计算机精英班。
印奇说,就在本科散伙饭上,他向唐文斌“表白”,提出了一起创业的想法。都是技术出身的印奇和唐文斌各有所长,一个偏科研,一个则擅长工程化,这在印奇看来很互补。
“表白”顺利成功,他们开始搭伙创业,还拉上了同在姚班的学弟杨沐。至此,旷视科技的创始“三剑客”到位,都是“87后(1987年及以后出生的人)”。
但很快,印奇远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攻读3D 相机方向的博士。“相当于刚结婚就分离了。”印奇打趣说。
软件和硬件是人工智能的两翼,软件背景出身的印奇希望能补全硬件方面的知识。他一边学习,一边还要和大洋彼岸的唐文斌、杨沐处理公司事务。
这终究不是长久之计。2013年,印奇做了辍学的决定,全职回国创业。回来后,如何规划公司的商业化路径直愣愣地摆在三人面前。那时,人工智能的应用市场还没有被充分培育起来。
在一段时间里,印奇说,他们揣着人脸识别技术,就像榔头找钉子一样,没有太多清晰方向地“敲打”在很多业务上。比如,美图秀秀是他们最初的种子客户,通过人脸识别技术来满足女性对美颜的刚需。
娱乐化的方向没有走得太久。2014年成了旷视的分水岭,在“摸着石头过河”中,他们发现用人工智能为传统行业赋能具有商机,从而认定了toB(对企业)的商业模式,在互联网、金融、安防、智能楼宇、智能零售等领域铺开业务。
谈起是如何达成这一共识的,印奇说,聪明人之间其实挺容易达成共识,在做了很多尝试后,能感觉到对的大方向。不过,他也说,公司内部实行“民主集中制”,若真遇到分歧,还是会有决策流程,他也会做拍板决定。
从三人的公司扩张到几百人的公司,印奇说,每一位核心成员的加盟都投射着“海盗文化”。创业是艘风险与机会共存的船,拉任何一位优秀者上船,在印奇看来都是“对的时间遇到对的状态的人”。
2016年7月,前微软亚洲研究院首席研究员孙剑加入旷视,引起业内热议。事实上,孙剑曾是印奇本科时期在微软实习时的老师。彼时,正是印奇与人脸识别的初次“亲密碰面”。
成为“独角兽”公司后的旷视科技并非没有竞争对手。在旷视科技获得1亿美元融资之后,今年7月,同以人脸识别为主营业务的商汤科技宣布完成4.1亿美元融资。
激烈的竞争在印奇看来是好事。“有时候聪明人需要有一些外界的刺激,可能跑得才更快。”他说。
“跑得更快”
“我们虽然从时间上算,可能还比较是一个初创公司,但在一个大的赛道里,我们还是一个比较领先的公司。”印奇的话透露着自信。和他们比赛的,不只是有创业同行,还有含着金汤匙出生的大公司项目。
“这是一个经典问题,你会觉得眼前看得到的机会都被大公司占去了。”印奇说。但庆幸的是,他们站在了人工智能的风口上,技术和商业模式的变革带来行业洗牌的机会。
在微软工作过的印奇心里很清楚,大公司有优势,但也有因业务包袱带来的劣势。一个项目如果无法带来与大公司体量相匹配的收入额,可能会被认为是不值得做的。而创业公司,它虽然没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但因为“个头娇小”而更为灵活。
“有些机遇,其实当大公司觉得它真是机遇的时候,你可能已经跑得比较靠前了。”印奇说:“所以这永远是个时间差,你要跑得更快。”
在旷视内部,有一个负责基础研发的研究院,也是和学界接触最为紧密的部门。带有浓浓极客味道的旷视科技将技术视为核心竞争力。而技术壁垒的堆高同样需要遵守“快”的要则。
人脸识别的背后技术是深度学习,在印奇看来,深度学习的本质是做标准化。“那就一定要把标准化这件事推进得比行业快,比行业彻底。”印奇说。
一起比赛谁快的,还有黑色产业。在金融业,有人依靠伪造身份信息或盗取他人身份信息来骗贷。旷视为金融企业提供人脸比对和活体检验的技术,免不了和黑色产业的正面较量。
旷视科技的市场总监谢忆楠和澎湃新闻说,他们经常会潜伏在黑色产业的群里。在这些群,总会有人叫卖,说“1000块钱破一次人脸识别,有没有人要”。这时候,谢忆楠的同事就会主动接下。他们想看看黑色产业到底用了什么办法来破解,以便针对性地补上漏洞。
过去,3D假体面具、播放人脸视频等冒充手段或许可以骗过人脸识别系统,但现在,谢忆楠说,无法得逞了,“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一开始,旷视科技做人脸识别签到机时,使用的是五点识别,用两个瞳孔、鼻尖、两个嘴角来确认身份。但问题是显而易见的,因为识别点少,要是换个发型、戴个镜框眼镜,系统可能就无法识别了。
几年过去,旷视的算法已经可以通过用户面部83个特征点来进行身份识别,也不再需要用户配合看镜头。
“坏人不会想看摄像头,摄像头其实是个‘上帝视角’,很难让人配合。”谢忆楠提到的,是人脸识别中一项最令人感到神秘的应用:安防。
“无处遁形”
印奇知道,很多人提到人脸识别时联想到的“天网”是什么。
他进入人工智能行业创业的初衷,和美国科幻电影《终结者》有很大关系。在《终结者》里,“天网”是以计算机为基础的人工智能防御系统,后期有了意识,而视人类为敌。正因为这部上世纪80年代的影片,印奇意识到,人工智能在未来有不同的方向,让人工智能增强还是削弱人类的能力,这是可以选择的。
印奇和旷视并不排斥分享那些通过他们的系统,帮助抓捕“三逃”人员的案例。
去年,他们的系统就曾成功帮助当地警察,在两分钟内将一位逃了7、8年的罪犯准确定位。这位罪犯频繁地出入国境,但由于他持有国外护照,已经“漂白”了原有身份,此前并未被传统的公安手段所发现。
旷视的“天眼”系统和公安部门合作,搭建了“三逃”人员的身份证图片库,依靠在公共场所的监控摄像头,进行实时比对。一旦系统识别到摄像头中的人脸与数据库相匹配,会瞬间报警提示。而公安则会立刻响应,进行盘查,进一步确认是否是逃犯。
确认的过程并非是一步到位的。除了人脸特征之外,系统还会根据身高、体重、体态、步态、穿着来综合识别,做出判断,有时脸上的一颗痣也会成为判断的重要证据。
不仅是抓捕在逃犯,印奇说,在人脸识别系统的帮助下,安防体系会逐渐向事前、事中推进。比如,常来的陌生人可能值得警惕。在车站,如果一个人的出现频率超乎正常旅客的范围,又非车站工作人员,那么要考虑是扒手的可能性。
人脸识别技术和遍布的智能化监控摄像头相结合,使得一个7X24小时监控的庞大系统成为可能。
“美国警匪片里的,其实现在大家还都没达到。可以想象是一个大的天网体系,这里,坏人无处遁形。”印奇预测说,这个天网体系所需要的核心技术可能在3年内就可成熟,但仍需要之后多年在计算力和覆盖面积上做完善。
不可避免的,“天网”的设想引发对隐私泄露的担忧。在有些国家,连十字路口智能抓拍违规行为都会因为涉及隐私,无法推广。
作为开发者,印奇坚持的是主流的“技术中性论”,他认为需要社会价值观、法律法规来监管如何使用原本中性的技术。
他倾向于相信,技术本身是可以解决这些关于隐私的顾虑,进行约束的。首先,除了公开场所的数据,一切私人场所的个人数据都需要被当事人授权后,方得被采集和使用。“你有权利说Yes or No。如果有这样的一个开关,对大家的影响就会非常小。”他说。
此外,印奇介绍说,个人数据会经过脱敏处理后入库,一张有姓名的照片会被隐去名字,以内部ID代号储存。对于公开数据,印奇说主要是用于系统自身的训练和提升。
“如果摄像头后面真的有个人在那看着,是挺吓人的。但它后面就是一套系统。这个系统就像我们每天上网时用的搜索引擎一样,非常中性。它应该是一个善良的东西。”印奇说,真正掌握技术的人所选择的方向其实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