湾区 大湾区

深港迈向全球!粤港澳大湾区五大城市圈腾空而起

2017-07-24 湾区城市群

7月18日,在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举行的“粤港澳大湾区的规划与前瞻”圆桌会上,多位专家学者对此进行讨论。其中,哈工大(深圳)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导唐杰作了“粤港澳大湾区规划前瞻”主题发言,以下是他的精彩观点:

法国地理学家戈特曼提出的都市区概念,认为大湾区城市群需要具备“多核心”“交通走廊”“规模特别庞大的国家的核心区域”和“分工合作”四条原则。

一个湾区构成两个部分:一是轴的部分,就是珠三角“2+9”城市群,已经高度人口密集;同时,应该把轴向外扩散,解决于目前整个空间构造当中人口、城市、产业过疏和过密的问题。

0000.jpg

港深已构成足够强大的核心都市区

从现在看建设这样一个湾区的可行性条件是什么?它构成了多层次的城市体系,这样一个城市体系当中,港深合作就已经构成足够强大的核心都市区,在金融、港口、贸易和创新等领域具有核心竞争力。

港深已构成足够强大的核心都市区。港深加起来GDP是6000亿美元,这相当于10年前的旧金山湾区。假如加上东莞,就是7500亿美元,相当于5年前的旧金山湾区,这就是核心都市概念。在这一都市概念当中,具备了全球航运能力、贸易中心能力,是最核心的中央商务区。再比如,港交所及深交所的IPO数量一起统计的话,就是全球最大的金融中心。再比如集装箱,港深集装箱叫做“一个港三个码头”,这三个码头占全球远洋集装箱运输的五分之一。

中国其他城市都不具备这个能力,差得很远,包括上海。这都是集装箱吞吐量,但是它不是远洋贸易。中国处在远洋贸易中枢点位置的就是这三个码头,港深地区已经足以影响全球的远洋贸易。

在这样的设想中,深圳要提升整个创新能力并向周边国家和地区辐射,快速占领科技创新高地。而广州应该更加强调对内的辐射,广州天然可以对江西、湖南、贵州做这样的辐射,这样就构成了一个整体化的以粤港澳大湾区为一个集团向外向内的扩散。

深圳过去一直幻想扩大地带,深圳人做了20年的梦,现在这个梦看来离现实越来越远。所有高度城市化的地区土地都是不可持续,不可能靠着扩大面积,只能靠着产业的自由流动,靠着产业的扩张,靠着城市之间的合作来构成。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的合作分工更为明晰,深圳的发展将会越来越注重创新力的扩散,放弃传统的单纯扩大土地用地的粗放式发展方式,深圳想多六七百平方公里有意义吗?没意义。

港深:打造全球的创新都市区

纽约市750平方公里,仅有深圳的三分之一,但纽约是当地湾区的枢纽。扩大城市的辖区现在被认为在行政管理幅度上是不健康的,(深圳)近2000平方公里已经很大了。因为所有高度城市化的地区土地都是不可持续的,不可能靠扩大面积来发展,只能靠产业的自由流动、扩张,靠城市之间的合作来构成。唐杰认为,未来的扩散一定面向广东东西两翼的。在这个扩散当中,在轴上、核心点上要推动深圳和香港的合作,打造全球的创新都市区。

二战后,全球货物出口量增长了33倍,价值量增长了155倍。到目前为止,全球60%的经济总量就在入海口,世界75%的大城市、70%的工业、70%的人口就在距离海岸线100公里的范围内。湾区经济,就是沿海经济的大发展。沿海为什么可以大发展?因为它是构成全球贸易的基础。

东京湾区,其人口密度约3600万人。深圳有1500万-1600万人口,土地是2000平方公里,深圳的人口密度就已经超过了东京。为什么需要在一个更大的空间尺度来构成湾区?因为珠三角密度已经很高,就需要在一个更大的空间尺度来构造一个城市的集群,这要通过大尺度城市空间的配合才能做到。

我们常常会说深圳GDP是多少、香港GDP是多少。我去纽约,问副市长级的官员纽约GDP是多少?他居然不知道,为什么?因为它的统计是以都市区为单位,没有纽约单独的统计。假如我们也按港深都市区做统计,那就是另外一个概念了。

但对于城市群的合作而言,各城市往往单独进行经济数据统计,这也导致中国的城市之间目前仍然更多的是一种竞争关系。

要沿着港深莞惠通道快速提升整个创新能力,把深圳的创新向周边辐射,快速占领全国全球的科技创新高地。创新是可以上楼的,在20层楼上用很小的空间就能做创新;但制造不能上楼,制造业往往是占地面积大而单位收益低的产业。

核心大城市承担的任务应该是科学发现、产业创新。创新是可以上楼的,在20层楼上用很小的空间就能做创新;但制造不能上楼,制造业往往是占地面积大而单位收益低的产业。

粤港澳大湾区产已形成多层次分工全系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的一个重要条件正是在于,它形成了多层次的城市产业体系。

所谓“空心化”,以“一城一地”来看的话确实可能存在这个问题,但多极城市的核心就是,大城市、特大城市一定有和它相符的产业结构,小城市就有和小城市相匹配的产业结构。在美国,所有制造业都分布在大城市100-150公里范围以内的中小城市。

随着大都市群的形成,此前的城市规划中的“职住平衡”概念可能会被打破,核心大城市会更多的出现“通勤人口”,形成这种格局也将依赖于交通路网的有效连接。

在大尺度的构造下要推动人口的均衡化。比如通勤人口,一个核心大都市白天有大规模的人口涌入,一定是CBD型的,一定是职住型的在中心城市和周边小城市居住通勤。以德国为例,德国人90%住在10万人口以下小城市,并不妨碍到慕尼黑去工作,这是重大的城市规划的变化。二是产业密度。产业分布带动人口重新配置,大都市区构造最大特征在于人口的高度融合。

未来的扩散一定向东西两翼,在这个扩散当中,在轴上、在核心点上推动深圳和香港的合作,打造全球的创新都市区,这是可以做得到的。要推动广州向打造全国经济中心过渡,要推动佛山向高端制造过渡,要推动东西两翼接受珠江三角洲的产业扩散,不能更多的产业向珠江三角洲密集,要在一个更大的尺度空间来考虑这样的问题。

所有城市群、都市发展都需要服从核心都市,核心都市、一级都市、二级都市、三级都市、四级都市、五级都市,这样一个都市化的过程。按五大都市圈构成核心就可以形成城市之间的有效分工,大城市侧重数字化、金融化有关的产业创新,中等城市是商业,小城市是制造业。

粤港澳大湾区需要更大尺度考虑

中国的大湾区—粤港澳大湾区在经济拉动上,也被寄予厚望。粤港澳大湾区目前为“9+2”格局,由广州、佛山、肇庆、深圳、东莞、惠州、珠海、中山、江门9市和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构成。未来可以把粤港澳大湾区的概念从“9+2”放大。

假如在一个更大的尺度空间来考虑,那么向东就是整个潮汕地区,向西就是湛江、茂名。从沿海望去它是一个带,珠江也形成一个轴。以初步建设形成的珠江轴为基础,未来粤港澳大湾区空间规划要加快沿海城市带的发展,形成以港深为核心、以沿海为带、以珠江为轴的“T”字型空间结构,建设相互协调、共同发展的五大城市圈——湛茂阳城市圈、澳珠中江城市圈、港深惠莞城市圈、广佛肇城市圈和潮汕揭城市圈,构成“一核一轴一带五圈”的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空间结构。

相关:粤港澳大湾区 五大城市
作者:中国新闻网 来源:中国新闻网 阅读: -
版权免责声明:本号部分图文分享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私信告知。我们第一时间处理异议。转载本号原创文章,需注明来源于【湾区城市群】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