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粤港澳大湾区规划重在“错位发展”
2017-06-02 湾区城市群
图片来源:海洛创意
粤港澳大湾区是中国继“一带一路”、“京津冀经济带”和“长江经济带”等发展战略之外的又一新增长极。北京大学城市设计研究中心陈可石教授日前接受新华网专访时表示,大湾区城市群需要错位发展,要明确各城市在未来区域体系中承担的定位,如何在未来几年形成分工合作,非常重要。
上个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会见香港新一任特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时表示,今年中央政府要研究制定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陈可石长期致力于城市规划和城市研究,是国内最早提出粤港澳城市群发展“湾区经济”概念的学者之一。
“通过对几个世界级湾区研究对比,我们得出的第一个结论是未来二、三十年世界湾区经济的焦点将会集中在粤港澳的环珠江口城市群。为什么会这么说呢,首先,这个湾区面向太平洋;第二,这一地区经济体量,在中国经济结构中处于龙头。”他说。
陈可石指出,粤港澳大湾区成为国家战略,这个概念的建立打破了之前各个城市规划的局限性。过去大家都在做资本积累,自己生长,现在则是形成合力的最佳时机。
“从我所研究的湾区经济规律看,一个湾区只有一个中心,”陈可石说,“如果大家都要做中心,就没有必要形成湾区了。所以各个城市应当错位发展。”
他说,中心不一定是地理上的概念,也可以是产业或经济结构分类后的概念,是人才的集结。广州作为省会城市,是社会和文化中心;香港毫无疑问是国际金融中心、航运中心、贸易中心。深圳应当争取与香港共建金融中心、物流中心、创新中心和文化创意产业中心。
香港证监会原主席沈联涛和香港国际金融学会会长肖耿日前也提出了类似的看法。他们在project-syndicate联名刊文指出,珠三角地区的专业化清晰可见。比如,香港正在成为国际金融和服务业的枢纽,澳门则成为全球博彩娱乐中心。同时,深圳专注于技术创新,广州是全球贸易中心,佛山,东莞等则是主要的制造基地。
“尽管每个城市内部的经济结构看似不平衡,但整个城市群结构上比较平衡且有很强的竞争力。”沈联涛和肖耿表示。珠三角地区包括香港、澳门以及广东省内广州,佛山,深圳等共计九大重点城市。去年,珠三角的人口为6800万,区域生产总值(GDP)为1.3万亿美元。
陈可石表示,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规划不只是城市、土地利用的规划,还包括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他建议成立一个国家层面的发展领导小组,组织协调机制来制定规划。
“从现实来看,一小时经济圈实际上已经形成了一种经济体联盟。这种联盟也不是管委会性质的,管委会的角色有些力不从心。这是行政合作途径、合作模式需要突破创新的。这必须是由上而下来解决和实施的。”他说。他还建议推进民间合作交流机制,支持内地与港澳智库加强合作,共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研究院。
沈联涛和肖耿指出,要发挥香港乃至于整个珠三角地区的潜力,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比如,香港的服务业水平虽然世界一流,但由于自身条件限制,无法满足需求。未来,随着跨境运输基础设施的完善,医疗、金融和社会服务体系的提高,香港人退休后未必要住在香港,要为年轻人腾出更多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