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级大湾区来了:惠及11城6000万人 经济规模堪比一个韩国
2017-06-26 湾区城市群
2015年,国家发改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明确提出打造粤港澳大湾区。2016年粤港澳大湾区被写入国家“十三五”规划,2017年3月首次被写入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那么,粤港澳大湾区到底是怎样的一个城市群,它将为中国的经济发展、产业升级带来哪些推动?央视财经频道记者历时半个多月,深入几座粤港澳湾区主要城市,采访香港澳门两地的财政司司长以及湾区其他一些城市的市长,对这些城市的产业进行了梳理,来解读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给这一区域带来的机遇。
产业融合 紧密协作 粤港澳共建世界级湾区
粤港澳大湾区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覆盖广东省的广州、深圳、珠海、东莞、惠州、佛山、中山、江门、肇庆九市,和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面积5.6万平方公里,人口6000多万人。
2016年,粤港澳大湾区11城的GDP之和为9.35万亿元,总体经济规模与韩国相当。在今年的“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推动内地与港澳深化合作,研究制定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规划,发挥港澳独特优势,提升在国家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中的地位与功能。外界认为,粤港澳大湾区具有非常大的竞争力,可为香港和澳门经济带来新的增长动力,以及为企业及人才带来更加广泛发展空间。
香港特别行政区财政司司长 陈茂波:那个时候在香港、在商界的朋友都感到非常兴奋。特区政府第一先组织考察团,由行政长官去率领我们到了珠三角西岸6个城市走了一趟,具体看一下当地的情况。现在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的发展,在社会上大家都普遍比较认同。
澳门特别行政区经济财政司司长 梁维特:跟我们广东的9个城市,跟香港的配套起来,所以我们非常重视重点的研究,所以说我们必须要跑9个城市,我们理解到这个城市里面它们需要什么,澳门在这个过程中能扮演怎么样的角色。
上周,首届粤港澳大湾区论坛在香港举行,众多政界、商界、学界人士齐聚一堂,共同探讨粤港澳湾区发展的优势、机遇和方向,为湾区的发展建言献策。在湾区城市群中,香港和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因为“一国两制”的政策环境,被各界人士寄予厚望。
香港城市大学教授 曾渊沧:这个大湾区和全世界所有大湾区的比较,这个大湾区有香港和澳门两个一国两制的地方,这个特别的城市可以补充,深圳等大湾区其它城市所做不到的。
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院长 海闻:我觉得有两个方面的重要意义,第一这个地区本身发展非常重要,能够把这三个地方联合起来,它是一个资源互补的非常好的结合,比方说科研、法律、金融这些方面,再加上制造业企业。所以这是一个首先大湾区的概念能够把这个地区的经济更好地整合起来,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意义,对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都非常重要。
清华大学教授 朱恒源:粤港澳大湾区获得示范性突破,是因为外边接着全球市场,里边有雄厚的企业家群体。再后面有中国很大的战略纵深,这个结合的话是粤港澳大湾区巨大的优势。这个优势一旦要发挥出来,从制度的创新上如果能走出一条新路的话,其实是对整个中国的产业升级都有辐射意义。
港澳发挥超级联系人作用与湾区各市“并船出海”
梳理历次提及“粤港澳大湾区”的文件会发现,香港与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每次都是被提及的重点。那么,有着“一国两制”优势的特别行政区到底能为湾区发展带来怎样的利好呢?
香港,作为全球第三大金融中心,金融市场成熟、稳健且资金充裕。香港不仅是中国的国际金融中心,也是亚洲的国际金融中心。过去15年里,在首次上市的企业数量和融资的资金规模方面,香港已经连续15年排在全球前五,最近两年升至世界榜首。
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经济学教授 何帆:香港它的金融业从一开始就非常国际化,覆盖了很多领域,所以到现在整个国际金融中心里。在整个这个环节里离不开香港这个环节,一定要借助香港这个通道,通过香港能够更多地向国外开放。
澳门特别行政区经济财政司司长 梁维特:我们澳门在整个这样的大战略里扮演怎么样的角色呢?我们考虑怎么做特色金融,尤其是以融资租赁,作为我们有关的特色金融其中一个抓手。就是当国家产能走出去的时候,能不能有一些融资租赁的公司,在澳门设公司,然后利用澳门自由港资金流通方便,资金融资成本很低的情况下,来利用好有关的资金丰富的资本资产,它们走出去的成本就会低得多。
除了金融优势,“一国两制”的政策环境也让香港能更好地连接内地与国际市场。与内地城市相比,香港有更加自由开放的市场,在法律、建筑、工程管理等多个专业服务领域具有世界先进水平;而与国外城市相比,香港对于内地市场更加熟悉,与湾区各城市有着良好的关系。
香港特别行政区财政司司长 陈茂波:我们在大湾区里,香港有一国两制的优势,对于内地的城市我们是连接世界、国际舞台的通道。我们在国际的贸易、商务、资金各方面比较有经验,可以对内地的城市提供帮助,同时间也可以引领一些境外的资金到湾区来投资。因为一个方面我们对内地的市场比较熟悉,人物关系也比较好,可以发挥超级联系人的作用。
提到澳门,人们的第一印象往往是其发达的旅游业。近年来,澳门更是加快培育综合旅游和新兴产业的成长,努力把澳门打造成“世界旅游休闲中心”。澳门经济学会的一份研究报告表示,港珠澳大桥开通后,将增强香港著名旅游区与澳门世界文化遗产旅游之间的相互联系,同时有助于吸引东南亚游客以及欧美等发达国家的游客,从而会为澳门带来更加多元化的海外客源。
澳门旅游学院院长 黄竹君:澳门政府做什么?它要成立一个叫世界旅游教育及培训中心。成立了落户在哪里?就在我们学院,而我们已经连续三次作为世界旅游组织。它们的成员国的旅游官员来澳门学习已经办了三期了。
除此之外,澳门还是中国与葡语系国家的交流窗口。作为中国与葡语系国家项目合作的服务平台,澳门将自己打造成中国与葡语系国家食品集散中心、中小企业的有关服务中心,以及会展中心。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之一,澳门还希望能够将自己打造为多元化的文化交流基地。
澳门特别行政区经济财政司司长 梁维特:澳门怎么能够为粤港澳大湾区,特别是针对葡语系,怎么能够做这方面的金融服务平台?这是我们所希望能够做的一个中心、一个平台还有一个新的,就是一个基地。我们能不能考虑,把澳门作为一个构建以中华文化为主体多元文化融合交流的一个基地。某种程度上,也是继承了粤港澳大湾区整个文化所致。
全方位互联互通大湾区为香港澳门注入新活力
香港和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作为粤港澳大湾区中的重要支点,为湾区发展带来了资金、市场、服务等等方面的支持,那么湾区的发展对于香港和澳门又带来了哪些好处呢?
2016年,香港的GDP为2.48万亿元港币,在粤港澳大湾区11座城市中排名第一,但在全球经济放缓的大背景下,也需要新的经济发展动力。
香港理工大学校长高级顾问 林垂宙:香港现在的经济93%是服务业,制造业只有1.5% ,是非常少的,对经济发展没有什么帮助,所以必须要发展先进技术的制造业。这样的话毕业的学生在当地就可以找到事情,也可以发挥他所长,他也不用跑到别的地方去。
而澳门2016年的GDP为3582亿澳门元,在粤港澳大湾区中排名第八,澳门急需为自己的经济发展找到新的突破口。
澳门特别行政区经济财政司司长 梁维特:这几年我们的发展改变得很大,我们产业结构的变化很大。举个例子,(2017)第一季GDP增长是13%,但是里面博彩只是10%左右,但是其它旅游、货物出口增长21%。你就看得出来,澳门本身的经济发展结构出现了改变。
如今,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将让11座城市协调错位发展、优势互补,形成良性竞争,带来了新的市场和机会,为香港和澳门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带来了更多可能。
香港特别行政区财政司司长 陈茂波:我们觉得最重要的香港和大湾区里的城市,一定要做到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能自由流通。这样的话就可以把我们这个地区里的潜力跟生产力完全融合起来。
随着港珠澳大桥、广深港铁路等大型基建项目在未来一两年相继落成,粤港澳城市间的通勤时间将会大大缩短。未来从香港出发,45分钟可以到达珠海、澳门和深圳的前海,一个小时可以到广州、中山、江门以及邻近的地区,三个小时基本上可以全面覆盖珠三角的主要城市。而从香港乘坐高铁一个小时可以到广州南站,然后接驳到全国的高铁网络中。未来便捷的交通不但将湾区中的11座城市紧密地连接在一起,推动产业的转移和发展,也为人才的交流带来了便利。
香港科技大学校长 陈繁昌:我们学生本科有10%左右是内地来的,很多就是珠三角,像广州、深圳很多我们的学生,因为比较近家人也比较安心。所以你看这些人才毕业后可能留在香港,可能回到珠三角,可能去外国创业也可以,后来有一部分也可以回来。长远来说我们学校对珠三角、大湾区的经济人才培养方面,可以做很多东西,我觉得这个最重要。
另外,大湾区城市群全方位的互联互通不仅为香港的学校带来了优质生源,也为香港的科研人才引入更多优质的项目,让香港的科研实力与深圳、广州等地的创新氛围有机结合,促进科研创新实现快速高效地商业化。
香港科技大学校长 陈繁昌:我们做的研究,我们有些教师做的研究,跟大湾区里面有一些企业是配合的,如果是配合的话就会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