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 教育

海闻:大湾区人才培养需三要素 民间大学很重要

2017-06-20 湾区城市群

222.jpg

图为海闻在论坛现场

  由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一国两制研究中心主办,腾讯公司承办,广东省港澳事务办公室、国务院参事室公共政策研究中心指导的《首届粤港澳大湾区论坛》20日在香港召开。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汇丰商学院创院院长、原北京大学副校长、经济学教授海闻在“人才发动机”分论坛中指出,大湾区长远发展需要做好人才培养,而发展高等教育、推动教育改革、改善人才环境则是培养人才的三大要素。

  以下为“人才发动机”分论坛中海闻的问答实录:

  海闻:我们讨论的主题是如何推动三地人才培育及发展,打造创新人才的栖息地。我谈三点:大湾区长远发展20年要做好人才培养,第一要发展高等教育,二是推动教育改革,三是要改善人才的环境。

  第一,发展高等教育非常重要。旧金山湾区人口是760万,有80多所大学;大湾区1.2亿人口,不到80所大学,人口是旧金山湾区的15倍,但是学校远没有它的学校多。

  为什么要办学校?深圳总觉得我们可以吸引人才,但是很多人才是需要由学校培养的。有一个规律,一般在哪儿上学,大多数在哪儿工作,因此,广东需要办更多的大学,既要有研究型大学,培养高端人才的大学和继续教育。我曾经和广东省领导介绍过,我说我们可以办广东大学,像加州大学系统一样,在每个城市发挥他们城市的优势。

  除了政府办大学以外,民间大学非常重要,我们有两部分大学,一部分是政府的,还有一部分是企业的,企业,华为有大学,腾讯不知道有没有大学,我建议腾讯也可以像这些企业办大学,但是不要叫腾讯大学,一定要办更加未来的、有新机制的人才培养的大学。现在我们很多企业办大学就是企业的培训机构,格局不够高。

  第二,推动教育改革。大湾区有它好的地方,经济发达。但是也有它的缺陷,广东地区,包括我们大湾区培养的人眼界不够高,格局不够大,这跟北京培养的学生和美国大学培养的学生是有一点区别的,大家看的是地区发展或者就业的问题。将来怎么培养学生的格局?要有全球的视野和未来的眼界,这对粤港澳地区尤为重要,而不仅仅考虑到这个小地区。这里面取决于老师的格局和眼界,我们地处这个地方,商业很发达,但是将来的突破和科技的突破,一定要有更高的远见。

  说到知识和能力的培养,中国的大学每个系、每个学院、每个学科分得非常细,是计划经济里面培养的螺丝钉。我们的文化事业有些局限,没有科技含量,但是我们的科研的东西又没有文化艺术,所以怎么能够把文化、艺术和科技更好的结合,要从学校抓起,文理结合。一定要让学生有一个更宽的眼界,交叉的知识培养,我觉得这是教育改革非常重要的。

  讲到三地的高等教育,第一是更好的国际交流,不能仅仅局限在粤港澳,我们要有国际的标准,同时三地的学校应该更多的交流,三地的院校合作要加强,校企合作要加强,特别深圳这么多的企业怎么跟学校更好结合起来,所以我认为是教育改革。

  第三就是人才的环境,包括创新创业的人才环境、知识产权的保护、创业的便利还有生活居住。我在深圳经常讲,你不要以为人来了,你要考虑他们的生存,还要考虑比如他们的小学上学问题,所以办大学要考虑这些人才能不能留住。包括医疗、居住等等这些方面,所以从我国内的教育来讲,我就提这么三个方面的考虑。

  许成钢:刚才海闻教授提到一个很好的建议,说建腾讯大学。是不是叫腾讯大学另讲,这是个非常重要的事情,当年哈佛大学怎么建立的?那是哈佛个人的建立,后来斯坦福大学建立,是因为斯坦福去哈佛要捐钱,哈佛拒绝接受,那就只好在加利福尼亚建了这么一个大学,才有后面这些。所以真正重要的是,大学必须要能自治,能自治的前提就是自己办大学,我想既然海闻教授已经讨论到了这个问题,能不能再稍微解释一下该如何推动?

  海闻:我觉得深圳可以试,但是很难,但也不是完全没有,比如说杭州的西湖大学已经超越了湖畔大学。深圳这么多的企业家,是不是能够有一个远见,不仅仅是现在培养人,而是对国家的未来做贡献,制度的突破需要努力,但是也不是不可能突破。

  现在深圳是一个高等教育短缺的地方,现在是办了一个南科大,但还是一个公立学校,所以我觉得,企业有没有这种想法这是最重要的,但是我相信,如果我们现在这么多企业家真的是有这个想法,我们就试,走到哪一步算哪一步,如果不试永远不可能有突破。

  我再补充关于校企合作,我希望企业把学校的参观访问不要当成是一个负担,希望将来的企业能够对学校的参观学习持更多放松的态度。

相关:大湾区 人才培养 民间大学
来源:腾讯财经 阅读: -
版权免责声明:本号部分图文分享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私信告知。我们第一时间处理异议。转载本号原创文章,需注明来源于【湾区城市群】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