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沐:不要错误理解粤港澳大湾区的战略设想
2017-05-17 湾区城市群
李克强总理今年在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了“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引发了广泛的关注。“粤港澳大湾区”这个概念不是第一次出现在媒体中,但这是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第一次提到“粤港澳大湾区”。
广东的很多学者、官员讨论了多年,认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思路是粤港澳合作的深化,但是我们是否关注到,李克强总理在阐述这个思路时强调的是什么?近段时间媒体和地方官员都在讨论粤港澳大湾区,这非常好,但是如果大家的关注点都放在怎样利用这个机会给自己增加投资、提高GDP增长速度,我感到这是错误地理解了中央的战略思想。
不能错误理解中央的战略思想
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前面讲的是要继续全面正确地贯彻“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针;后面讲的是要“依法施政,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推进民主,促进和谐……”;还讲了四个重点:第一是推动内地与港澳的深化合作,第二是严格制定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的规划,第三是强调要发挥港澳的优势,第四是要通过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提升这个地区、这个战略和思路在国家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中的地位和功能。
这份政府工作报告所展示的逻辑,与我们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2016年向中央呈送的一份政策建议《建议创设环珠江口湾区,用经济社会方式解决香港问题》是一致的。中央的战略大思路首先是将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和香港的前途联系在一起,进而解决中国的整体发展战略问题。这就意味着要构建“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规划,一定要跟这个思路相符。
我有三点思考:第一,如何看待香港、澳门在粤港澳大湾区中的作用、地位?如果我们把过去的改革开放三十多年分成1977~1997年、1997~2017年、2017~2037年三个时期。那么在第一个20年,即1977~1997年,香港是处于中国改革开放中引领的地位的。当时香港的经济、技术向内地输送,在这个输送过程中,香港的地位急剧提高,香港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提高。
第二个20年,即1997~2017年,中国的改革开放已经进入了新的阶段,这个时候中国沿海跟世界的对接越来越容易,中国的上海等一批城市迅速发展,香港的窗口作用在减退。广东的一些地方,像深圳、广州等地区的生活水平也越来越高。香港老百姓(46.140, 0.04, 0.09%)则普遍面临一种失落感,他们感到自身的生活水平在下降,香港的地位在下降,这跟目前香港的状况是有一定关系的。
第三个20年,2017~2037年,是未来20年。今年3月,香港选举产生了以林郑月娥为特首的新一届特区政府,换届正是一个很好的历史新开端。在这个时期中央提出了粤港澳大湾区这个思路,希望香港、澳门能够看到它们未来20年融入粤港澳湾区、融入内地的大经济体对它们的巨大作用。在这个融入过程中,香港和澳门可以借势进一步提高其生活水平、社会地位。
所以粤港澳大湾区的设计,首先要设计好怎么能帮助香港、澳门加快融入湾区。有了这个方向,我们接下来要按照习近平主席的治国理政的新思路来设计具体方案。这个方案不应该是过去那种单纯强调GDP的发展模式。中国的一些经济学家都在讲现在中国正处于L型曲线的底部,以后还要回升。但要看到,2020年后L曲线继续下滑是有可能的,我们要有所准备。不过这种增长速度的下滑不会影响中国经济地位的提高,不会影响中国的竞争力的提高,不会影响中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大湾区如何发挥港澳特殊作用
在这个大趋势中,中国不应该纠结于GDP的增长速度,不应该纠缠于继续发展传统的制造业;我们要发展的是高端制造业、先进制造业——这个思路是要非常明确的。而最重要的方向,是要提升整个社会的治理水平,使其达到一个新的高度。而在这个过程中,香港、澳门在很多方面有着比珠三角更优越的地方。发挥港澳的优势,这是李克强总理给我们指明的方向,我们要思考如何在粤港澳大湾区中发挥它们的特别优势。在这个规划里面,港澳在湾区的发展中将继续起着一个重要的作用。
譬如说住房问题,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是不是会伴随着一个新的房地产高潮的出现?是不是房价又会高涨,类似于雄安新区的房价?广州的房价本来是在四个一线城市里最低的,将来会不会因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契机就超过其他城市?如果出现了这种情况,粤港澳大湾区对香港、澳门的吸引力会大大减弱。
我们应该在粤港澳大湾区规划中拿出一个思路,使这里的老百姓不会面临房价不断上涨的压力,而是真正感到房子就是用来住的,而且自己是有能力买得起房子的。中国内地跟新加坡、香港地区不一样,中国内地不缺地,但关键是怎么规划才能使老百姓有房住。在粤港澳大湾区的构想中,我想中央对我们是寄予期望的,而这种新思路对全国也是有引领作用的。
我的第二个思考是粤港澳大湾区怎样才能够成为创新的中心。世界上讲大湾区,一般有四个含义:一是有开放的经济结构;二是有高效的经济资源配置能力;三是有强大集聚外溢的功能;四是有发达的国际联系网络。大湾区会给人们提供较好的生活条件和较高的生活水平,但不仅仅限于这些方面。很多统计数据显示,世界上生活条件最好的城市,往往是一些北欧城市、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城市。但是对世界高科技人才、资本最有吸引力的不是这些城市,而是湾区。
问题是,如何既要有较好的生活条件,更要有创新空间和创新动力机制,引领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方向。所以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一定要在这个思路上下功夫。其中有三点特别值得关注:第一是要有便捷的网络,如交通网络、市场网络、信息网络、高端制造的软件网络等。
第二是要有创新引擎企业。我们看旧金山湾区,它有一批优秀企业,像英特尔、惠普、谷歌、苹果等,这批优秀企业是创新的引擎。长三角地区有阿里巴巴这样的企业。粤港澳大湾区有华为、腾讯这样一批企业,这批企业能不能成为创新的引擎,能不能在这里面起到带头作用?比如阿里巴巴最近提出一个设想,要为未来20年组织一个独立的研究开发部门,服务20亿人口。粤港澳大湾区的这些大企业,能否有这些大手笔?当然这个是要靠企业自己做,但是社会、粤港澳湾区能不能给它们提供更好的条件?
第三是要把大学、政府、科研机构、企业的研发中心连成一个网,连成一个能即时分享先进成果的系统。在香港科技大学短期工作的日本学者加茂贝树,谈到日本东京大学的经济学家去年在深圳专门做的研究,研究的主题就是深圳的无人机为什么能够发展得那么快。按照日本经济学家过去的思考,在没有产权保护的国家,科技创新的小企业是很难迅速扩大的,但深圳的这类型小企业实际上就迅速扩大了。加茂贝树最后找到的原因,就是原创知识的共享。那么这种共享能不能进一步扩大,并形成一种新型的体制呢?
世界上原创知识有两种行为方式,一种是保护行为,就是我们说的软件保护行为、专利保护行为,如微软;另一种,是共享行为,我们说Linux,就是共享行为。许多国家如美国、德国也都有跟中国的“中国制造2025”相同的规划,但这种规划里非常重要的是制造业的软化,是制造业的新思路,是制造业的新知识、新发明能不能尽快地共享,来促使这个地方的迅速发展。
我的第三个思考是怎么发展港澳的土地优势?粤港澳湾区如果跟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东京湾区相比较,有很多相同点;但也有一个非常大的不同点,即后三个湾区都是同质的,都是在同一个国家、同一个经济体系内的,但是粤港澳湾区是异质的,包括香港、澳门以及珠三角的九个城市。现在,湾区的交通网络已经形成了,但是我们这个异质的区域存在着优势也存在着劣势。它的优势在于,异质的体系一旦开放和克服阻碍,让市场起作用,就能尽快实现比较利益,提高效益。当然,它的困难就在于怎样克服阻碍。中国还有“一国两制”这个框架,这个难题怎么做,正是我们这个大湾区建设必须思考的。
郑永年教授的思路是单边开放。大家知道,国际贸易、经济、投资界经常讲和引用的是“双边”,双边开放,对等谈判。但是实际上,世界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也一直存在着单边开放,特别是对大国来说。单边开放就是大国首先对小国、对其他地方开放。我们在中国跟东盟的自贸区建设中间看到了这样的成果。我在新加坡见证了这个过程。中国首先在农业方面对东盟开放农产品(9.060, 0.00, 0.00%)进入,东盟国家获得利益后自然加快了东盟与中国自贸区的合作进程。
我们现在讲的“一带一路”,也是中国首先单边开放的。中国首先让资本走出去,提出思路,如建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来帮助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是否也可以首先对香港、澳门实行单边开放?在过去,香港、澳门的经济技术比内地好,所以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大量的香港资本和企业家涌进了内地。我们现在能不能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方面把港澳的经验和专业人才引进来?香港跟世界的经济联系做得很好,能不能把这种联系引进来?在大湾区中内地对香港澳门能不能单边开放,如何做得更好?
如果这样做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就回答了湾区的启动问题,回答了中央所提出的“怎么能让香港、澳门起到作用”的问题。如此,我们才可以在湾区把香港、澳门的作用发挥出来,而且通过这个作用把整个湾区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再次让广东成为中国改革开放先行先试的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