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 美食

芝麻卷、砵仔糕、老婆饼......这些港式甜点的背后故事你知道吗?

2025-03-21 湾区城市群

米芝莲必比登推荐的「暖心芝作」以石磨黑芝麻卷脱颖而出,为传统甜点注入了现代质感,展现出港式甜品的新魅力。而深水埗经营超过60年的老店「坤记糕品」,曾因创办人退休而歇业,近日在尖沙咀星光大道重新开业,其经典招牌糕点再度飘香,引发无数怀旧食客的共鸣。这两代甜点的传奇故事,既呈现了港式甜点丰富多样的面貌,现在就让我们一同探索这些甜点背后的历史与人情,细味每一口中蕴藏的甜涩人生。

芝麻卷 食得的黑色菲林卷

起源

怀旧风潮:源自广东,曾是婚宴和茶楼的常见点心,后因手工繁琐逐渐少见,近年因怀旧风潮复兴。

适合节庆:黑色象徵稳重,芝麻寓意「节节高」,适合节庆场合。

文化符号

暱称流传:芝麻卷是一种传统的中式甜点,尤其在广东地区的茶楼中常见,属于经典茶点之一。20世纪30年代,「菲林」传入中国,因其黑色菲林卷与芝麻卷外形相似,茶楼侍应常以「菲林卷」咬喝推销,食客会心一笑,暱称遂流传开来。它通常以黑芝麻为主料,口感细腻香甜,外形呈卷状,色泽乌黑油亮。

龙鬚糖 宫廷御膳平民化

起源

雍正帝的贡品:传说为雍正年间御厨发明,因糖丝细如龙鬚得名,仅供皇室祭祀用。

南下卖艺:清朝灭亡后,御厨后代逃至香港,在油麻地庙街卖艺拉糖,成为「街头魔术」。

工艺秘密

湿度控制:必须在空调房或乾燥冬日製作,否则糖丝黏连。

糖葱饼 潮汕拉糖技艺惊人

起源

明朝潮州技艺:糖葱製作需将麦芽糖反覆拉叠128次形成4,096条细丝,工艺源自潮州府城(今汕头)。

技艺惊人:1930年代潮汕难民逃港,在深水埗、九龙城摆摊卖糖葱薄饼,以「潮州拉糖」技艺震惊本地人。

文化符号

历史情怀:糖葱饼大约在30年代传入香港,50、60年代成为本港代表的街头小食之一。贩卖糖葱饼的小贩,会孭着一个大铁箱,铁箱有一块玻璃,让人看到放在入面的糖葱。当有人买的时候,就会从箱中拿出糖葱,洒上椰丝和芝麻花生粉,再用一块白麵皮包好。吃起来香、酥、脆兼备。

砵仔糕 渔民的随身乾粮

起源

宋代雏形:最早可追溯至南宋《武林旧事》记载的「乳糖糕」,但现代形态成形于清末广东沿海。

渔民实用主义:渔民将粘米粉、黄糖与水混合,倒入小陶砵蒸熟,便于出海携带。陶砵可重複使用,吃时用竹籤沿边划一圈挑出,形成独特「砵痕」。

香港本土化:1950年代,街头小贩以「叮叮砵仔糕」为卖点,敲击陶砵发出清脆声招揽顾客。

文化符号

阶级隐喻:旧时红豆砵仔糕(加豆成本高)被视为「富人版」,原味白糕则是平民选择。

消失的陶砵:现代多用塑胶模具,仅存长洲「郭锦记」等老店坚持陶砵蒸製,2020年陶砵被列入香港非遗清单。

老婆饼 乱世夫妻救赎传说

起源传说

夫妻情深:据说古时有一对恩爱夫妻,家翁病重无钱医治,妻子为了筹钱卖身为奴。丈夫为赎回妻子,努力研发出一道美味的饼点,靠卖饼赚钱成功赎回妻子。这款饼因此被称为「老婆饼」,象徵夫妻之间的深厚感情。

妻子思念:另一个版本提到,老婆饼由广州莲香楼的点心师傅首创。这位师傅的妻子製作了一种名为「冬瓜角饼」的糕点,师傅将其改良后带回广州,并以「老婆饼」命名,以表达对妻子的思念。

感谢付出:传说中还有一对穷苦夫妇,妻子每天坚持製作冬瓜蓉饼供丈夫售卖,最终改善了家庭生活。丈夫为感谢妻子的付出,将饼命名为「老婆饼」。

相关:芝麻卷 砵仔糕 老婆饼 港式甜点
作者:3hk香港自由行 来源:香港仔 阅读: -
版权免责声明:本号部分图文分享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私信告知。我们第一时间处理异议。转载本号原创文章,需注明来源于【湾区城市群】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