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2021年GDP或破万亿 即将迈入“双万”时代
2022-01-06 湾区城市群
1月5日,中国共产党东莞市第十五次代表大会开幕。肖亚非同志代表中国共产党东莞市第十四届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
报告勾勒了未来5年发展新蓝图,东莞将立足“双万”新起点,聚焦科技创新和先进制造,奋力谱写东莞现代化建设新篇章,并定下今后5年主要发展目标:GDP总量突破1.4万亿元,主要经济指标保持稳定增长,城市综合实力位居全国地级市前列。
去年人口超千万
过去五年,东莞取得了四大跨越式成就,包括综合实力实现大跨越,创新发展实现大突破,城市品质实现大提升,民生福祉实现大改善。
其中,地区生产总值连跨7000亿、8000亿、9000亿元三大台阶,初步预计2021年突破万亿元大关;五年新增常住人口超过220万人,正式跨入千万人口特大城市行列。东莞即将迈入“双万”时代,成为GDP超万亿元、人口超千万的城市。
创新发展方面,松山湖科学城纳入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R&D占比提升至3.54%,排名全省第二;国家高新技术企业预计达7387家,稳居全省地级市第一,科技创新综合竞争力挺进全国城市20强、地级市第三。
城市品质方面,中心城区首位度明显提高,魅力小城和美丽乡村建设串珠成链,城乡人居环境全面改善,水污染治理取得重要成效,生态环境质量实现明显好转。
民生福祉方面,东莞市财政民生建设支出占比达74.5%,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35%,首获并成功蝉联全国综治最高荣誉“长安杯”,连续五届获评全国文明城市。
定位“双聚焦”目标“双实现”
报告绘就了东莞未来发展新蓝图,今后五年将聚焦科技创新和先进制造,坚持培育壮大新动能,努力实现经济在万亿新起点上加快高质量发展,坚持共建共治共享,实现千万人口与城市深度融合、共生共荣。
为此定下了6个主要发展目标,包括经济综合竞争力、创新引领、城市综合环境等领域。东莞提出,GDP总量突破1.4万亿元,主要经济指标保持稳定增长,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提高到25%,新经济、新产业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城市综合实力位居全国地级市前列。R&D占比达到3.7%,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增至1.2万家,人才总量达到383万人、占比达到35%,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43%,以高技术产业为主体的现代产业体系加快形成。
城市综合环境达到国际一流湾区标准,城乡人居环境品质得到全面改善,营商环境达到湾区一流。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8万元,公共服务更加优质均衡。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体系更加健全,高效服务型、响应型政府加快构建,加快打造特大城市社会治理现代化的东莞样板。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不断增强,基层末端执行力大幅提升。
加快打造七大“新高地”
围绕“双聚焦”,目标“双实线”,报告提出加快打造大湾区科技创新、先进制造、人才集聚、体制机制、综合环境、和谐善治、民生幸福七大“新高地”。
如今,新科技、新产业赛道早已千帆竞逐,东莞只有加快培育壮大新动能,才能推动经济发展在万亿新起点上行稳致远。
在科研平台建设上,东莞将举全市之力建设松山湖科学城,打造更多大装置、大平台,加快提升科研创新能力,争取国家级科技奖实现零的突破。同时,加大创新主体的培育,力争培育瞪羚企业1000家、百强创新型企业100家。同时,加快促进产业集群化、高端化、数字化、品牌化、绿色化,不断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性和竞争力。
科技与产业最终依托的是万千人才,报告指出要努力把东莞打造成为大湾区最具人才吸引力的城市之一,促进人口优势转化为人才优势。今后五年将实施新一轮“十百千万百万”人才工程,力争三年内面向全球招揽引进10个战略科学家团队,引育400名博士专业人才、1000名领军人才、6万名硕士以上创新人才和50万名本科学历人才,五年内争取本土院士实现零的突破。
人口、城市深度融合则是回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让不同年龄、不同阶层、不同职业的人都能够在东莞实现个人价值、成就人生精彩。报告提出,今后五年,东莞将全面提升城市综合环境,创新基层治理,增进民生福祉,加快补齐“民生五个位”短板,力争新增公办学位31万个、养老床位1500张、医疗床位8200张、就业岗位44万个、停车位30万个。加快构建以公租房、保障性租赁住房和共有产权住房为主体的住房保障体系,筹建各类住房50万套,更好满足市民多元化居住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