湾区 大湾区

大湾区“n”字形初现:硬件是“滨海” 软件是“科创”

2021-10-18 湾区城市群

QQ截图20211018204114.png

当下的粤港澳大湾区,只能以同频共振、日新月异来形容。

最近两份文件的披露,再度从不同的角度,直观地显示了这一特点。即便放在全球范围内,也是举世无双。

10月8日,广州地铁官网公布了《珠三角城际轨道交通广佛环线佛山西站至广州北站段环境影响报告书》。报告的主体是广铁集团,这份报告书本来与深圳关联不大,但其中披露了《广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18-2035 年)》(草案)关于广州未来15年的发展规划,里面直接提到了深圳——

《广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18-2035年)》(草案)将广州定位为粤港澳大湾区区域发展核心引擎,国际商贸中心、综合交通枢纽、科技教育文化中心,着力建设国际大都市。构建“一脉三区、一核一极、多点支撑、网络布局”的空间发展结构。建设全球重要交通枢纽,建设国际航空枢纽,至 2035 年,国际及地区直达航线数达190条,旅客吞吐量达1.2亿-1.4亿人次,货邮吞吐量达500万吨。

《广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18-2035年)》(草案)提出以珠江为脉络,以生态廊道相隔离,以高快速路和快速轨道交通互联互通,以重大战略枢纽为支撑,在原有“东进、南拓、北优、西联、中调”空间发展策略基础上,强化战略聚焦、提质增效,从轴带扩张向网络布局发展,形成“一脉三区、一核一极、多点支撑、网络布局”的空间发展结构。

“一脉”指珠江为脉,以珠江水系为发展纽带。珠江水系总长约373公里,串联广州主要发展空间。沿珠江水系优化布局全市的社会经济活动与核心景观资源,形成沿江经济、创新和景观融合发展。“三区”指依托广州“山水林城田海”的特色与优势,依山、沿江、滨海的“云山珠水”整体格局,广州市域及周边协调地区划分为三大分区,包括北部山林生态区、中部都会区和南部滨海湾区。

其中南部滨海湾区包括南沙区及与深圳空港和前海地区、东莞滨海湾新区、沙田、虎门和长安地区、中山翠亨新区等珠江口沿岸协调发展地区,是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建设的核心地区,着力培育湾区高能级中心,保护好珠江口生态环境,形成高品质的滨海新城区。

需要说明的是,《广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18-2035年)》(草案)早在2019年6月13日就进行了公示,包括“一脉三区、一核一极、多点支撑、网络布局”以及北部山林生态区、中部都会区和南部滨海湾区在公示都有提及,但当时没有详细阐述。

根据上述规划,广州“南拓”与深圳互动明显加强,且格局十分之大。按照广州的规划,实际上在珠江口划了一个“n”字形,这就是南部滨海湾区,包括南沙区及与深圳空港和前海地区、东莞滨海湾新区、沙田、虎门和长安地区、中山翠亨新区等珠江口沿岸协调发展地区。和香港“北部都会区”一样,这一规划同样是跨越行政界线的一个构想。广州是实施“东进、南拓、北优、西联、中调”策略,而深圳是实施“东进、西协、南联、北拓、中优”战略。广州与深圳在南沙—前海这一方向上取得了高度共识:广州剑指南部滨海湾区,而在前海扩区和香港宣布建设“北部都会区”后,广深港的发力点均指向了同一个区域。

10月13日,广东省政府官网公布了成文于9月22日的《广东省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如果说,《广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18-2035年)》(草案)关于南部滨海湾区的规划是一个硬件上的空间布局的话,那么《广东省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则相当于软件上的科创布局。

该《规划》明确提出,支持广深“双城联动”共筑创新核心引擎,落实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规划布局。

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以同等力度支持广州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强市,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和“四个出新出彩”。发挥广州、深圳“双城联动”核心引擎功能和作用,推动广深科技创新优势互补,共建实验室等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引导和支持两地科研力量组建创新共同体,共同参与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形成一批自主可控、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重大科技产品和装备。推进广州创新合作区建设,优化广州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南沙科学城、中新广州知识城、广州科学城等“一区三城”布局,完善穗港澳联合创新机制。依托广州科学城、光明科学城、松山湖科学城、西丽湖国际科教城等重点创新平台,建设“广深港”科技创新走廊,创新广深港科技合作机制和模式。加快推进南沙粤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区、南沙科学城、珠海西部生态新区、中山翠亨新区等重点创新平台建设,形成“广珠澳”科技创新走廊,深化粤澳科技合作,集聚高端创新资源。

以深圳为主阵地,以光明科学城、松山湖科学城、南沙科学城等为主要承载区打造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推动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起步成势,推进光明科学城围绕信息科学、材料科学、生命科学三大领域,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打造世界一流科学城;推动松山湖科学城聚焦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生命科学等领域建设世界一流生态科学城;支持广州南沙科学城聚焦信息、生命、海洋等重点前沿科学领域,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前沿基础研究和高技术创新重要载体。

在全省科技创新布局上,有关大湾区城市的规划是这样的——

提升广深两地“强核心”辐射带动作用,延伸产业链创新链布局;

支持东莞、佛山迈向国家创新型城市先进行列,强化东莞松山湖、佛山三龙湾创新功能;

支持珠海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化经济特区、打造区域科技中心;

引导江门、惠州、汕头等其他城市积极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

支持汕头、湛江完善省域副中心城市功能,建设区域创新中心。

根据这一《规划》,以“广深港”和“广珠澳”科技创新走廊为两翼,与南部滨海湾区“n”字形布局几乎重合,形成了“滨海+科创”的鲜明特点。未来,这里不仅是高品质的滨海新城区,而且将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建设的核心地区。

科技创新的源头在高校和科研机构,这是最重要的软实力。因此,这一《规划》提出——

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整合优势资源,重点支持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推动华南农业大学、南方医科大学、广东工业大学、广州医科大学、深圳大学、南方科技大学等高水平大学进入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范围,支持高校加强数学、物理、化学等基础学科建设。支持粤港澳大湾区集聚国内外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稳步推进中外、内地与港澳合作办学,重点推进香港科技大学、香港大学、香港理工大学、澳门大学、澳门科技大学等港澳高校在粤港澳大湾区内地办学,推动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暨南大学伯明翰大学联合学院、中山大学中法核工程与技术学院等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建设发展。聚焦国家和省重大战略,整合高校基础研究优势特色,主动对接国家重大项目和工程,组建大团队、培育大项目、建设大平台,力争在关键领域产生原始创新重大突破。

目前,在港中大(深圳)已办学7年,港大签约深圳落地南山之后,落户南沙的港科大(广州)预计将于明年9月落成启用。天津大学佐治亚理工深圳学院则选址于西丽湖国际科教城范围内的白石岭片区,将于2025年建成。其他港澳以及国外高校落户大湾区有望再掀高潮。

广东对于科创的规划,显然是粤港沟通和互动的结果。香港特首林郑月娥10月15日在接受南方报业采访时表示,香港与深圳互补性很强。以创新科技为例,香港有比较好的研究型大学,有5所大学是全球百强;但因为土地和人力成本高,制造业相对弱一些。香港与深圳在这一方面可以互补,即内地创科企业做大做强后,可以到香港,用香港的金融市场来集资。近两三年,香港已经成为全世界第二大的生物科技公司上市平台。要完善整个科技生态,就需要深圳和香港强强联手,我们若做得成功,就可以辐射到其它地方。

显然,“滨海”首先是地利,“科创”则预示着未来。加上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便利,形成闭环的大湾区国际科创中心前景可期。

相关:大湾区
来源: 阅读: -
版权免责声明:本号部分图文分享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私信告知。我们第一时间处理异议。转载本号原创文章,需注明来源于【湾区城市群】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