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国庆看香港 寻找“国庆”的故事
2010-09-14 湾区城市群
2009年,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香港回归祖国十二年。香港回归,是新中国60年发展历程中的重要里程碑。
为庆祝新中国六十周年华诞,展现香港回归祖国以来的发展成就以及自然、人文风情,香港旅游发展局与中国青年报社联合举办,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驻北京办事处协办的“六十国庆看香港——寻找‘国庆’的故事”活动正火热进行。
活动在内地寻访60位名字叫“国庆”或在10月出生的人(据统计,内地约有超过40万人名字叫“国庆”),挖掘他们与“国庆”的故事,用他们的故事见证新中国成立60年来的发展与成就,并邀请他们作为六十周年大庆的国庆使者前往香港参观访问,与香港同胞进行广泛交流,见证香港的繁荣与发展,体验香港的国际都市魅力,共庆新中国成立60周年。
举办这一内容和形式都很独特的群众性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目的在于展现内地与香港公众共迎新中国六十周年国庆的同胞情,同时展现出香港公众对于祖国的高度认同感,以及香港和内地共同发展的前景。
“六十国庆看香港”活动自今年6月启动以来,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和热切关注。来自全国101个城市名字叫“国庆”,或在10月出生的各界人士踊跃报名参选,其中年龄最小的国庆仅为7岁,年龄最大的国庆81岁。在以“国庆·祖国·香港”为主题的征文中,“国庆”们或激情洋溢地讲述与新中国共同成长的难忘经历,或娓娓道来对祖国发展变化的深切情感,更有很多人深情回忆了1997年的香港回归,并表达了对于今日香港的向往。
经过评委会认真评审,来自全国20个城市的60名“国庆”已经正式入选。他们中既有公司职员、机关公务员和离退休人员,亦有教师、工人、农民和学生。其中有44人名字叫“国庆“,49人生于10月1日。在这些普通而平凡的“国庆”们身上,都不约而同地有着浓厚的“国庆”情结,正因为自己的名字叫国庆,他们与新中国有着不同寻常的情感。生于1949年10月1日、与新中国真正同龄的郝国庆,从吃饱肚子到注重养生,深感生活越过越好的他要与新中国同庆“百岁生日”;老骥伏枥的戴国庆,“退而不休”还在用知识为社会作贡献;在农民杨国庆身上,则让人更多地看到了新时代农民的精神追求。这些既平凡又特别的人生故事,折射着新中国成立以来发生在每个人身边的生动变化。
寻访“国庆”过程中的精彩故事和人物,本报已通过“六十国庆看香港”之“我和我的祖国——我的名字叫国庆”专栏,与广大读者共同分享。这些报道,用老百姓的故事,反映了国家发展和时代变迁;用普通人的经历和感受,展现了祖国大陆与香港文化相通、血脉相连的情怀。
“国庆”们对此次“六十国庆看香港”活动充满期待。在为期六天的“看香港”行程中,60位“国庆”将用随笔、游记和摄影作品记录下香港之行的点点滴滴,并通过博客等方式与人们共同分享他们在香港的所见所闻所感。
此外,与本次活动同步开展的“您心目中的香港印象”有奖调查正在进行中,广大读者可登陆中青在线(www.cyol.net)参与有奖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