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学者畅谈湾区建设与一带一路
2019-05-20 湾区城市群
19日下午,首届粤港澳大湾区媒体峰会举行分论坛,7位来自粤港澳台的代表就“湾区建设与一带一路”问题,分别就自己熟悉的领域各抒己见。
要为一带一路提供有力支撑
广东省政协经济委员会主任、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原院长、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院长王珺认为,粤港澳大湾区要为一带一路提供有力支撑。
王珺表示,粤港澳大湾区要更好地发挥港澳在国家新时期对外开放中的功能和作用。港澳地区在长期的国际化发展中,既形成了广泛的商贸、金融联系,也积累了国际化、专业化服务能力。用好这个资源,将有利于引导企业更好地对外发展。发挥好这种国际化、专业化服务能力,需要对接规则相互认证,共建平台,形成合力。
粤港澳大湾区要更高层次地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以加快构建国际科创中心为动力,把握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发展机遇,推动引领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在国际分工格局中提质增效。以加快现代产业体系建设为抓手,通过大企业主导和产业链分工深化,提高“引进来”的吸引力,增强“走出去”的支撑力。以优化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与营商环境,全面对接国际高标准的经济规则,推进湾区内资质互认、标准统一与规则对接,降低中间产品跨境流动增加的制度成本、政策成本与协调成本,促进创新资源流动与国际产能合作。
建设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国际交通物流枢纽。自汉代以来,粤港澳地区的众多口岸与港口就是中外海上贸易的枢纽。改革开放以来,已成为我国三大交通枢纽之一,也是目前全球重要的海上交通节点。以铁路、公路、港口、机场与管网建设为依托,推动适应21世纪高质量发展的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如具有更大支撑力的世界级机场群、港口群及快速便捷的交通网络与综合运输通道等。
建设国际文化交往中心。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内容与人文基础。通过科学、教育、文化、卫生、民间交往等各领域开展合作,为一带一路建设夯实民意基础,筑牢社会根基。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建设,诸如文化湾区、休闲湾区与健康湾区等,与对外开放新格局的构建相结合,将更广泛地、有效地促进民心相通。
培养传播人才 具备国际视野
暨南大学党委书记林如鹏表示,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需要坚守国家立场、坚定国家认同,具有全媒型理念和能力,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对话能力的传媒人才。
为此,要探索建立综合性的国际传播人才培养体系。
首先是政府、媒体、高校协同育人。以政府主管部门为主导,便于有效调动各方资源,投入国家急需人才的培养;传媒集团建立“订单式”的合作培养机制,有效解决理论与实际工作脱节的问题。
其次是创新多学科融合的课程体系建设。改革传统的“外语+新闻”的拼盘式课程设置体系,加强跨学科整合;在国际传播人才培养中实现语言、传播、文化、思维、技术和国际知识的有机融合;打破院系和专业局限,在更大范围内挑选最优秀的学生。
第三是多渠道发展国际传播人才。推动粵港澳大湾区媒体走出去,加大海外人才的招收和培训;从公共外交知识、公共外交意识、公共外交经验、公共外交技能四个方面,加强针对我国各类公共外交主体的媒介素养与国际传播的培训。
唱响“三部曲” 建设“人文湾区”
羊城晚报报业集团管委会副主任、羊城晚报社副总編辑孙爱群表示,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媒体应唱响“三部曲”,推动建设好“人文湾区”。
孙爱群从三个层次诠释了“三部曲”:
第一个是基本层,发挥文化传播基本功能。广东媒体都把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当作自身发展的重大机遇、千载难逢的机遇,把做好大湾区传播当作提高自身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的良好契机,因此,广东的各家媒体处在一种兴奋激扬的状态中,大家你追我赶,把自身的这种基本传播功能发挥得淋漓尽致。羊城晚报作为一份具有鲜明岭南特色的民生大报和文化强报,致力于大湾区文化传播,密集推出了专访全国政协副主席梁振英、“文化深圳”深调研等重大报道,还不失时机推出了《今日大湾区》新闻专版。
第二个是互动层,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一家成功的媒体,一定是有影响力和号召力,擅于发动、组织文化交流活动的媒体。成功的媒体人,要成为社会活动家、组织家、公共关系专家,要擅于发动、组织文化交流活动。比如,这次由南方报业传媒集团主办,香港大公文汇传媒集团、澳门日报社协办的“首届粤港澳大湾区媒体峰会”;2018年的10月12日至14日,由羊城晚报报业集团主办、暨南大学香港新闻传媒同学会协办的“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南粤行”活动。这些活动,助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影响力巨大,媒体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
第三个是共建层,发挥凝心聚力强大功效。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圈,就是要建“人文湾区”“宜居湾区”“宜业湾区”。办文化交流活动、论坛、展会等,媒体紧扣这几大热点,天宽地阔,大有可为。去年12月12日,由羊城晚报报业集团牵头发起成立“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创意产业促进会”,吸引粤港澳三地10134家文创科创企业加盟,携手创新创业,共推大湾区文化创意产业大发展。
创新传播形式 讲好中国故事
中国日报(香港版)副总编辑宋平表示,大湾区媒体要为粤港澳大湾区和一带一路建设构建多元国际传播平合,创新传播形式,讲好中国故事。
宋平介绍了《中国日报》在这方面的做法:善用沉浸式传播,把“要你看”转化为“我要看”;勇于跳岀舒适区,以快速和深度的媒体融合,抢占国际传播新阵地;加强内容和视觉呈现的高度融合,打造目标受众认可的视觉精品;注重借力,以合作传播、活动传播快速提升影响力;团结大湾区各界,共同提升国际传播水平。
快手科技副总裁余敬中表示,短视频在一带一路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据介绍,2017年,快手拍摄非洲视频的用户是17万人,2018年是36万人;2017年,快手拍摄非洲的作品数是26万个,2018年是56万个。
快手见证了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港珠澳大桥相关内容播放量是5049万,南沙大桥相关内容播放量是1220万,深中通道相关内容播放量是2300万,南沙相关内容播放量是8200万,前海相关内容播放量是1021万,横琴岛相关内容播放量是813万,罗湖口岸相关内容播放量是906万。
台湾旺旺中时传媒集团副总裁王绰中表示,大湾区媒体说好大湾区故事,有机遇也有挑战,不应放大或炒作问题。民心相通,媒体在民心工程中发挥影响作用。一带一路精神就是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粤港澳大湾区是将一带一路“五通”精神的小范围局部落实。港澳是中国面向国际最开放的城市,与国际经贸高度接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可填补一带一路的资金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