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抢大机遇 焕发新活力 让创新成为高质量发展第一动力
2019-05-15 湾区城市群
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在全球竞争新格局下,面对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重大历史机遇,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区域发展核心引擎之一,志在推动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的广州,应如何主动作为?在推动高质量发展进程中,广州又如何做到抢抓大机遇、焕发新活力?
本期圆桌会,我们继续聚焦“高质量发展”,邀请经济学家、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院长林毅夫,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原所长贾康,经济学家、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经济政策委员会副主任徐洪才,广州市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常务副主任、广州市发改委副主任陈建荣,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杨再高,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首席专家、广东省创新战略研究会会长陈广汉等专家学者和政府部门负责人,共话广州高质量发展。
【新机遇】
助推粤港澳大湾区打造高质量发展的典范
主持人:欢迎各位专家,今天的讨论继续聚焦“高质量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中有85处涉及广州,确定了广州新定位新功能,明确广州是粤港澳大湾区区域发展的核心引擎之一。建设粤港澳大湾区,这一战略机遇将如何促进广州高质量发展?
林毅夫:粤港澳大湾区是我国经济活力最强、开放程度最高、国际化水平领先的区域之一。大湾区拥有发达的交通网络,香港、澳门是成熟发达的市场经济体和自由贸易港,珠三角9市是内地外向度最高的区域。粤港澳大湾区是国家战略,也会成为推动地方合作和共同发展的主要动力。所以,粤港澳大湾区完全有条件打造成为富有活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一流湾区。因为是国家战略和顶层设计,各种行政壁垒更容易被打破,各种生产要素更容易实现自由流动,有效的市场更容易形成,大湾区城市群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市场。一个有效的市场和一个积极有为的政府,让很多发展成果更容易达成。对广州而言,这样的战略机遇不能错过,必须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徐洪才:广州认清自身在《规划纲要》框架的精准定位,把握好《规划纲要》给广州带来的机遇是非常重要的。《规划纲要》出台对广州来说是一个重大机遇,作为国家战略、顶层设计,它从中央层面协调解决长期以来困扰珠三角和港澳区域协同发展的体制、机制、行政障碍,避免了大湾区内的资源浪费和内耗。在全国新旧动能转换的大背景下,《规划纲要》对大湾区城市群的重要意义之一,是整合各方资源,实现共同发展的大格局,为全国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新引擎。如果其战略目标实现了,这个地区就完全有望继续走在全国前列,乃至全世界前列。广州是粤港澳大湾区区域发展的核心引擎之一,《规划纲要》对广州下一步的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如果错过了这样的战略机遇,那可就真是“苏州过后无艇搭”了。
杨再高: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推动高质量发展,既是我国改革开放40多年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宝贵经验,也是广州改革开放40多年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宝贵经验,更是新时代广州推进国际大都市出新出彩、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发挥核心引擎作用的必由之路。
主持人:请市大湾区办陈建荣常务副主任谈一谈,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广州准备在何处发力?
陈建荣:广州将在七个方面聚力突破。一、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和政策体系。建立健全与国家、省以及港澳有关部门的联络沟通机制和工作协调机制。制定广州市贯彻落实《规划纲要》的实施意见、三年行动计划等系列配套文件,即将印发实施。二、彰显“广州效率”和“广州速度”,让市场主体感受到“广州温度”,我们将着力构建现代化国际化营商环境,衔接港澳规则体系“软连通”,推动营商环境2.0改革落到实处,切实提升企业的获得感。三、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粤港澳大湾区能否比肩国际一流湾区,关键看创新。要推动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建设,共同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四、“道路通,百业兴”,广州将加快构建形成大湾区1小时交通圈和南沙与周边城市的半小时交通圈。这既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对广州的要求,也是广州增强国家中心城市功能,着力建设国际大都市的关键所在。五、现代产业体系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广州将聚焦实体经济发展,着力建设高端高质高新产业体系。粤港澳大湾区内的城市产业各具特色,比如香港在科研、生物医药、金融、专业服务等领域优势明显,澳门的中医药水平较高,广州产业门类齐全,在汽车、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装备、生物医药、轨道交通等领域有较好的基础,整合湾区内的优势资源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大有可为。六、聚焦重大合作平台建设,形成新的动力源和增长极。广州将加快建设南沙粤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区、中新广州知识城等重大平台,以点带面推动大湾区建设整体推进。七、进一步发挥“花城、绿城、水城”特色,聚焦改善民生,共建优质生活圈。把大湾区建设成为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为大湾区民众特别是港澳同胞学习、就业、生活提供更加便利的条件,使大湾区建设成果更多惠及民众。
【新优势】
要力争成为亚太乃至世界商业文明标杆城市
主持人:在推进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广州还有哪些特别的优势?
徐洪才:广州是世界一线城市,不仅是中国的广州,也是世界的广州。这些年网上也出现“广州是否会跌出一线城市”的讨论,但稍微懂行的人都知道,这完全是个伪命题,这种担忧是完全没必要的。广州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和一线城市的地位只会更加巩固。广州需要抓住的优势,我再说两点。其一,广州是全国三大综合交通枢纽之一,枢纽格局基本形成。广州的基础设施完善,不论是机场、港口、码头、高速公路,底子都是国内顶级的。其二,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广州是海上丝绸之路发祥地,辉煌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既是老城市独有的荣光,也是宝贵的资源财富,是支撑国家中心城市地位的重要软实力。
贾康:我再补充一点,是营商环境的优势。广州是市场化程度最高的中国城市之一,营商环境也是一流的,多次夺得《福布斯》中国大陆最佳商业城市第一名。近年,广州为了增强“软实力”,出台《广州市营商环境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等政策措施,全力打造全球企业投资首选地和最佳发展地。广州应进一步巩固并提升自身在商业文明方面的特色,力争成为亚太乃至世界商业文明标杆城市。
主持人:广州面临的挑战又有哪些?
杨再高:广州虽已迈入全球一线城市行列,但与纽约、伦敦、东京、巴黎、香港、上海等城市比较还有差距,尤其是城市经济实力、创新能力、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还不够强,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建设质量还不够高,城乡发展和开放水平也有待提升。广州是一座正在成长中的超大城市,国际区域和城市发展竞争日趋激烈,全国城市体系格局处在重塑期,国内标兵城市跑得稳、追兵城市追得紧,给广州未来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和压力。
【新活力】
向市场微观主体要活力
向创新政策环境要活力
主持人:广州加快高质量发展,与实现老城市新活力,两者的关系应如何理解?
贾康:这个问题要放在《规划纲要》的大背景下去看待。广州要实现《规划纲要》所赋予的使命,必须实现老城市新活力,也必须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同时,老城市新活力和高质量发展之间又互为促进。
从创新的角度来讲,广州要在《规划纲要》的指引下有所作为,必须持续提升科技创新水平,这是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去年出台的《广州市建设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就提出,要力争在2020年初步建成、2025年基本建成、2035年全面建成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如果能实现这样的目标,何愁广州没有新活力?
徐洪才: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要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必须通过高质量发展;也可以说实现老城市新活力是目标,高质量发展是手段。上面是从创新的角度来说,我从金融的角度再来说一说。通常我们衡量一个城市实力强不强,发展水平高不高,通常关注GDP总量、人均收入水平、产业水平等指标,但金融业发展水平也是一个硬指标。总体来说,广州金融业的发展水平与其国家中心城市、一线城市的地位是不相符的,比如广州没有交易所,金融从业人员的增速、本地法人保险公司的资产规模、实际利用外资规模等都有很大提升空间,是否能支撑广州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发展的需求,也存在变数。如果广州在金融领域更好实现高质量发展,企业更加活跃,经济必然更加活跃,必然有更多高端科创资源涌入广州,城市自然就更加有活力。
主持人:广州的新活力,还可以从哪里来?
陈广汉:我认为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激发市场的活力。首先,向市场的微观主体要活力,经济活力的源头是企业。对广州而言,特别要重视民营企业的发展。其次,通过扩大开放,建立与国际接轨的营商环境。建立对内和对外的全方位开放体制,特别是抓住大湾区建设的机遇,发挥南沙自贸试验区的作用,加快营商环境与香港的对接。第三,通过深化政府管理体制改革,建立新型的政商关系。当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遇到困难时,要积极作为、靠前服务,做到“企业无事不打扰,企业有事随时到”。
二是增强创新的活力。创新是增强城市活力的源泉。广州要建设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创新要素集聚的高地,构建开放型区域协同创新体系。以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为契机,以广州科学城、生物岛、南沙庆盛科技创新产业基地和中新广州知识城为平台,打造有利于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集聚的政策和环境,提升广州科技创新能力。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科技产业创新体系,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活力,推动科研成果转化。
【新动力】
做好创新驱动要扬长补短
城市发展战略要动态优化
主持人:几位专家都谈到了一点,就是以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请问林教授,对构建支撑高质量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科技创新如何发挥作用?
林毅夫:经济发展水平更高要依靠两个方面,一是科技创新,让每个工人在单位时间内生产出更多、品质更高的东西。二是企业转型升级,把劳动力、资源、资本从附加价值比较低的产业往附加价值比较高的产业转移,把现有资源重新配置到附加值更高的行业。
科技创新通过两种方式实现,一是科技进步,二是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当前我国的产业分成五种类型:第一种是仍处在追赶阶段的产业,比如装备制造业。第二种是已经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的产业,比如白色家电,中国已经有很多世界名牌。第三种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即过去是领先的,由于比较优势的变化而发生改变的产业。第四种是“弯道超车”型产业,就是较多依靠人力资本投入的产业。第五种是战略性新兴产业,比如新材料。
广州目前正加快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要知道,不同产业的科技创新方式也不相同,应根据不同产业的特性进行不同方式的创新。分类来说,追赶型产业创新主要是以引进消化吸收发达国家先进技术为主,政府的产业政策重在帮助企业招商引资。对于已经在全球处于领先地位的产业,企业应该进一步增强自主研发能力,政府应该支持高校从事相关的基础领域研发。对于已经丧失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政府应该鼓励企业向海外转移,到工资水平比较低的国家去,把国内生产总值变成国际生产总值,这也有利于产业转型升级。在“弯道超车”型产业中,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主要以人力资本投入为主,而中国的人力资本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并不大;对短周期以人力资本投入为主的、对金融依赖没那么强的产业,中国可以实现“弯道超车”,比如智能手机制造。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创新则主要依靠自主研发,尤其需要金融的支持,因为科技创新是有风险的,也是有周期的,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核心技术不可能从别处引进,只能靠自主研发。
主持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专家们能否结合广州,就此深入谈一谈?
贾康:当前我国经济之所以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高速增长所需要的投入成本日益增大。在一定的资源与要素约束下,这种增长是不可持续的,只有建立在提高效率基础上的增长,才是可持续的增长。广州是非常有升级换代的势头和潜力的,要走在最前列,争取产生示范效应。广州要做到高质量发展,创新驱动是必由之路。
具体来说,一是大力发展高端高质高新产业,如IAB产业和新能源、新材料产业;二是与周边城市协同推进科技创新走廊建设,努力形成一批领跑并跑的原始创新成果,加快建设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三是率先加大营商环境改革力度,提升综合城市功能;四是推进国际航运、航空枢纽建设,完善交通网络体系,提升门户枢纽和枢纽型网络城市能级。
同时,广州要对城市发展战略进行通盘考虑和动态优化。企业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发展,也应形成适合自身系统的战略设计,把发展思路、战略、追求落实到高水平定制化的具体操作方案,并要随着时间推移而加以动态优化,才能更好顺应发展潮流,在竞争中取胜。
陈广汉:做好创新驱动,广州要扬长补短。文化、教育、医疗、商贸服务和综合交通枢纽地位是广州的优势。广州要发挥国家中心城市和综合性门户城市的引领作用,全面增强国际商贸中心、综合性交通枢纽功能。充分发挥文化教育的优势,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携手共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具体来说,第一,可以引进和聚集国际先进水平的实验室、研发机构、研究型大学以及顶尖科学家和高层次人才,形成高水平的科研团队,重点开展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力争成为重大原始创新的策源地。第二,发挥广州高校和科研机构集聚的优势,争取更多国家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布局广州,推进国家超级计算中心广州中心扩容升级,加快广州智慧城市建设。第三,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更好发挥广州知识产权法院的作用,推动建立大湾区知识产权交易平台,完善知识产权评估机制。第四,深化科研体制改革,创造优良的科研创新环境,推进科技成果初始权益的分配改革,让科研项目研究与研发人员的收益直接挂钩,激发科研人员的活力和创造力。
【新作为】
做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加减乘除”
主持人: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作为广州发展改革部门,接下来要如何推进?
陈建荣:加快高质量发展是推动广州实现老城市新活力的必然要求,实现老城市新活力是广州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作为发展改革部门,我们将紧紧扭住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这个“纲”,围绕建设科技创新强市、先进制造业强市、现代服务业强市、文化强市,重点在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建设、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营商环境改革等方面下功夫,全面增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工作合力、产业动力、主体活力,推动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第一,聚焦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建设,凝聚推动高质量发展合力。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加快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政策体系、标准体系、统计体系、绩效评价、政绩考核。目前,我们正在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精神,研究制定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争取率先在6大体系建设上取得突破,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风向标”“指挥棒”“施工图”,精准引导全市上下集中力量推动高质量发展。
第二,聚焦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强产业创新发展动力。在“巩固、增强、提升、畅通”上下功夫,更多运用市场化、法治化手段,做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加减乘除”,推动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和现代服务业出新出彩,提升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做加法,就是要加快培育壮大新动能,重点打造新型显示与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与健康、轨道交通、智能网联与新能源汽车等全产业链。做减法,就是要积极稳妥淘汰落后产能,统筹推进专业批发市场、物流园区、村级工业园整治提升,为新兴产业发展腾挪空间。做乘法,就是要增强科技创新能力,使创新成为经济发展的强大动能,提升全要素生产率。重点是围绕共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布局打造中新广州知识城、广州科学城、南沙科学城、琶洲粤港澳大湾区人工智能和数字经济创新试验区(含广州大学城)“三城一区”,加快广州再生医学与健康省实验室等创新平台建设和产业导入,引领新兴产业发展。做除法,就是要切实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通过减税降费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通过“放管服”改革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增强企业对降成本的获得感。
第三,聚焦营商环境改革,激发市场主体发展活力。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力量。我们将坚持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对标对表最优最高最好,加快与港澳规则对接和要素流动,狠抓营商环境2.0改革落地实施,推动现代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出新出彩。
杨再高:广州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建设已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处在滚石上山、爬坡过坎的关键时期。要推进创新驱动引领,建设科技创新强市;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建设具有综合经济强市;推进城市高水平建设,建设综合城市功能强市;推进文化高品质跃升,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文化强市;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营商环境。广州应继续发展敢闯敢试精神,以国家级的改革试点任务及平台建设为抓手,抓好各项重大改革举措配套、各项改革政策配合和落实,推动改革全面发力和纵深推进。
主持人:感谢各位对广州高质量发展的高质量建议,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