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院士专家创新创业联盟成立 三地逾40名院士专家支招南沙发展
2019-04-22 湾区城市群
粤港澳大湾区又一重磅级成果转化与交流平台——粤港澳院士专家创新创业联盟昨日成立,逾40名院士、专家齐聚广州南沙区,为南沙发展、湾区建设建言。在本次活动上,粤港澳三地还披露了各地科技发展的最新情况,以及在共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过程中的优势与需求。
昨日,由香港大学、澳门大学、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广东省科学院、广东院士联合会等22个粤港澳高校、科研机构及协会共同发起的粤港澳院士专家创新创业联盟在广州市南沙区成立。
中国工程院院士、广东院士联合会会长刘人怀,中国科学院院士、香港大学教授任咏华,澳门科技大学校长刘良分别被推选为广东地区、香港地区、澳门地区的联盟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谢和平、广东省科学院院长廖兵、中国科学院广州分院副院长陈广浩、中山大学副校长王雪华、广东工业大学校长陈新、香港工程科学院院长程伯中、澳门大学副校长葛伟、香港科技大学协理副校长吴宏伟被推选为联盟副主席。
刘人怀表示,粤港澳院士专家创新创业联盟的发起成立既是“港澳所需”,响应港澳地区广大院士专家积极投身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赤诚心愿,也是“湾区所向”,搭建粤港澳大湾区院士专家重大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合作的大平台。
任咏华介绍,联盟建立的目的在于加强粤港澳高端科技人才相互交流、相互了解、相互支持,将粤港澳院士专家合作交流向产业、向市场延伸、向国际化发展,深化粤港澳科技创新合作,促进粤港澳大湾区科技界、经济界、企业界等各界有识之士开展更加深入广泛的交流与合作。
刘良表示,粤港澳院士专家创新创业联盟以粤港澳主要高校科研机构、与院士开展合作或有意愿合作的企事业单位、院士工作机构为主体,是开放的工作联盟,欢迎符合条件的单位加入联盟,共同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据介绍,联盟首批发起单位共有22个,包括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理工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城市大学、香港浸会大学、香港工程科学院;澳门大学、澳门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广州分院、广东省科学院、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暨南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广东工业大学、广东药科大学、南方科技大学、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大学、广东省人民医院、广东院士联合会。
粤港澳院士专家创新创业联盟成立后,将开展以下工作。一是举行政产学研交流会,推动粤港澳三地之间的成果落地与合作。二是政策宣讲、环境推介。面向粤港澳院士专家、高端人才组织宣讲会,推介大湾区各城市的科技人才、产业政策,并组织考察调研。三是举办粤港澳大湾区院士专家创新创业大赛。今年6~9月,拟举办粤港澳大湾区院士专家创新创业大赛,重点推荐由院士专家领衔、有明确产业化需求的一批项目,助力湾区发展。与此同时,还将举办粤港澳大湾区院士专家创新创业成果展,通过项目路演、对接会等形式,为项目提供展示交流机会。
陈新滋(中国科学院院士):
提升船运交通 打造一小时交通圈
“我的人才绿卡是在南沙领的,我是半个南沙人。”陈新滋院士目前是中山大学教授,广东院士联合会副会长。对于南沙,他提出了两个建议。
陈院士说:“我希望南沙能在食品安全领域的产学研方面做到全国领先,这对创造宜居环境有很大意义。”陈新滋进一步说明:“我们在南沙有一个实验室,科研成果如果能够落地到生产环节,就可以为提升食品安全作出贡献。”
此外,他建议进一步增强南沙至香港的船运。“目前南沙到香港船运已经很便利了,如果能进一步将单程缩短到一小时左右会更好,同时班次也应该增加至每小时一班。”他说,“这样能够吸引更多香港人才前来创新创业,而且技术难度不大,对联通粤港澳三地交流有着很大好处。”
陈新滋还提议,应促使更多科研成果转化落地。“目前科研成果很多都只停留在论文上,但是科研的目的应该是最终转化成生产力。这个目标,也是我们全体科研人员努力的方向。”
刘焕彬(俄罗斯圣彼得堡工程院外籍院士、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华南理工大学教授):
发展与海洋有关的科技产业
刘焕彬院士建议,未来南沙需要做好顶层规划,发挥南沙的独有优势,实现差异化发展。
“我参加过不少地区的规划,都在谈人工智能、智能汽车、机器人。但如果没有任何差异,都这样搞的话,那就没有特色。那么,南沙究竟应以什么作为自己的特色?”刘焕彬抛出问题。他认为,南沙有非常好的条件,应该好好思考一下与海洋有关的科技产业。“从地理位置来说,海洋产业在全国找不到几个适合的地方,青岛等地也没有南沙这样的优越条件。而与海洋相关的产业,包括海洋工程、海洋资源、可燃冰、新能源等,都可以做为可供考虑的发展方向。”
他说,从硬件方面看,现在从广州市区到南沙依然要一个多小时,交通上仍有可以改善的空间。另外,虽然南沙居住条件不错,但还要办好学校和医院。“这几个条件假如不充分,就没有什么人来。”
从南沙的软件方面看,刘焕彬说,现在科技成果转化难是需要正视的问题。他认为,问题的解决需要两点:一是需要有金融来支持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南沙应该在创投领域搞得更好,金融支持应更充分,这样就会有更多人愿意来创业。”二是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制度建设,一定要做好做充分。
刘焕彬说,现在已有不少科研单位落地南沙,有些已经试点了十几年。“我们需要对经验和问题进行系统总结。究竟他们有什么经验?有什么问题需要解决?通过这样的调查分析来改进,我想南沙在科技方面就会有发展。”
郑健超(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名誉院长):
创新驱动需引进“合适的人”
“我认为大湾区的发展目标是建设中国硅谷,实现这个目标自然要靠创新驱动。”郑健超院士建议,要达到这一目标,首先必须研究具有国际水平的智能物流系统,还应建立和完善相应的配套产业。
“比如说智能化电网、智能交通系统,这些配套产业的关键技术我们要研究。再比如汽车产业,新能源汽车动能、电池也需要加强研究。”郑健超举例。
“科技创新,无疑是人才在进行创新,找到合适的人至关重要。”郑健超说,“我认为,首先要根据重大研究项目的实际需求,挑选有能力的专门领域的科研专家,不应该过于看重专家光鲜的头衔。专业人做专业事,我们几个院士可以成立专家委员会,为南沙区推荐合适的人才。”
范滇元(中国工程院院士,深圳大学微纳光电子学研究院院长):
创新需要宽容
范滇元院士是第一次到南沙,看了南沙的宣传片介绍,他感叹“非常震撼”,并表示愿为南沙的发展尽一分力。
范滇元说,鼓励创新首先要宽容失败、允许失败。在创新过程中,能有30%的成功率就算不错,不能一味只要求成功。
此外,范滇元还建议加强高等院校的建设,以实现长远发展。“高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我们一开始就要有这样的长远眼光和布局。”
刘人怀(中国工程院院士,广东院士联合会会长):
加大力度扶持科研成果转化
刘人怀院士说,任何事情,只要抓住“天时、地利、人和”这6个字就一定能胜利。他认为,粤港澳大湾区有突出的人才优势。南沙要找出自己在人才管理方面的不足,利用好人才优势,吸引人、留住人。
他说,现在整个社会在创新成果的管理上还比较落后。“中国的创新成果很多,论文是世界大国,专利是世界大国,但是转化太少,原因就是管理机制有矛盾。”刘人怀说,科技成果转化率低,是一个值得关注的大问题。他建议,南沙可以推出一些措施,扶持科技成果转化。“如果把这件事做好了,南沙一定可以脱颖而出。”
“我建议把‘产学研’改成“政产学研金”,政府主导,下大气力,金融机构要出钱,不要怕失败。”刘人怀说,“科研成果创新要允许失败,宽容失败,让科研人员轻装上阵,就能做出更大成果。”
谢和平(中国工程院院士、深圳大学特聘教授,深圳大学深地科学与绿色能源研究院院长):
建议大湾区发展绿色能源
谢和平院士说,南沙的发展规划很好。他说,现在全国普遍都在积极地引进项目,都在出新政策。但他指出,在创新驱动方面,有个普遍现象,即“重申报、轻研发”,“重引进、轻支持”,“重近期、轻长远”。在这方面,谢和平认为南沙区做得比许多地方都好很多,因为南沙有一套规则、制度去保障项目引进后,持续地吸引人才在这里创新创业,产生成效。
谢和平同时指出,应着眼长远,把南沙发展放在大湾区十年远景的维度进行布局,特别是在能源方面,要做好长远规划。谢和平认为,大湾区应重点发展绿色能源和新能源。
“一个地区怎么发展绿色能源?一般是‘靠山吃山,靠海吃海’。”谢和平说,大湾区和南沙应该做好海水这篇“文章”。同时,他还指出,大湾区具有丰富的地热资源,值得花力气去研究、开发。
“目前,这些技术在国际上差不多是同一个起点。如果我们先去攻关,我们就是世界第一了,如果南沙率先实现产业化就有大机遇。”
姚新生(暨南大学药学院名誉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
给科研成果更多耐心和时间
“不要以为院士什么都能干,但是我们这些老院士可以出些经验,帮忙参谋参谋。”
“我现在85岁,主要是做药物研究,药物研究是很复杂的,要出成果并不容易。”姚新生院士说,“我们不能指望每个科研项目都出成果,其中有30%的成功率就很不错了。”
姚新生建议,应给予科研工作者更多的宽容、更充裕的时间。
此外,他还建议,为了使决策尽可能正确,应当根据实际情况,组织不同领域的专家组成委员会,对有待评估立项的科研项目进行科学评估,同时还应有可以分担风险的机构和机制,比如成立风险投资公司。
“目前全国学术风气偏向‘论文导向’,其实这有待修正,我们应当更多看重成果的落地,而不仅仅是纸面上的论文。”姚新生说。
“将来轨道交通会进一步发展,从市中心到南沙会越来越方便,应顺势增加南沙的人气,更多地吸引年轻人才来南沙发展。”姚新生建议。
共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粤港澳三地各有优势及诉求
在共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过程中,粤港澳三地可以说各有优势,也存在不同的诉求。
香港中联办教科部副巡视员刘志明介绍,香港拥有强大的科研实力,目前共有16家国家重点实验室,拥有41位院士,自2017年开始,香港在科技创新领域的投资快速增长,创业投资总额增长了12倍,促进科创进步,已经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
刘志明表示,随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先后对香港开放,以及更多香港科学家参与政策咨询、项目评审等工作,香港科研人员在国家科技创新发展中正在发挥更大作用。在内地的带动下,香港创新创业的热情也更加高涨。广州等城市的科技创新活动逐步扩大到香港地区,越来越多青少年参加科技创业和竞赛活动,双方交流不断加强,合作氛围也越来越好。
澳门中联办经济部副部长徐俊表示,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近年来澳门的科研条件和创新环境不断改善。澳门国家重点实验室取得积极进展,与珠江西岸的合作也取得突出成果。“在汇聚国际国内优质资源、共同为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建设作出更大贡献方面,我提出两点建议。一是发挥好澳门的平台优势,加强珠江西岸科技发展。二是支持澳门科研成果转化,共同在中药、芯片、互联网技术、癌症医疗等方面努力。
广东省科技厅副厅长杨军表示,近年来,粤港澳三地在科技创新方面的合作机制、合作模式不断升级。广东积极推进省财政科研基金在港澳的使用,促进粤港澳科技资源的高效协同。通过积极搭建跨区域创新平台,香港科技大学、香港理工大学等研发机构已经在深圳和广州设立了若干成果转化基地。未来,广东还将与港澳联合建设更多实验室。与此同时,杨军也坦言,目前粤港澳的区域创新基础还不够完善,创新人才、创新要素的流动还不够高效,区域创新资源共建共享的机制尚待建立。
“下一步,广东省科技厅将积极推进构建开放型区域创新协调共同体,争取更多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重要科研机构和重要科技创新平台在大湾区建设。同时,还将聚焦三地优势互补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产学研深度合作,并加强与‘一带一路’和先进国家地区的科技交流合作,推动大湾区科技创新及新兴产业发展。”杨军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