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恒山:构建粤港澳大湾区开放联动的协调创新体系
2018-12-09 湾区城市群
作者为著名经济学家、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原副秘书长范恒山
粤港澳大湾区区位优势明显、经济实力雄厚、创新资源丰富、市场经济发达,应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努力构建开放联动的协调创新体系,推动大湾区建成全球科技创新高地和新兴产业发展基地,使之成为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经济增长级。
构建开放联动的协同创新体系,要站在一体发展、互利共赢的基础上,从思想认识、总体规划、体制机制、资源要素、路径方式等各个方面全面进行优化提升,特别要把握好这样一些关键方面:
(一)打破体制、利益约束集聚和配置创新资源。粤港澳地区创新人才众多、创新要素优良、创新体系完整,但单位集聚度不高,统筹配置水平较低,还存在着相互封闭、明争暗抢的情况。提高粤港澳大湾区的整体创新能力和关键核心技术的创造能力,必须实现全湾区资源的有效集聚和一体优化配置,为此必须大力革除体制障碍和利益约束。要清理一切限制创新资源自由流动的体制与政策规定,探索建立有利于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跨境流动和区域融通的体制保障与政策支撑;要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建立公平公正的市场规则、打造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形成有利于各类创新主体充分发挥能动性创造性的制度与市场环境;要探索实施体现方便性和舒适度的管理举措,鼓励各类创新人才积极迁入工作、居住,深入进行学术交流;要探索建立多元化的创新资金筹措与运用模式,支持粤港澳一体围绕重大科研项目开展联合攻关。
(二)充分发挥各类创新载体和平台的推动作用。粤港澳地区是改革开放前沿地区和市场经济发达地区,通过市场机制促进或国家政策推动等因素形成了一批形式各异的创新载体和平台,既有以一定地域空间为依托的新区、高新区、开放合作试验区、自主创新示范区等,也有嵌于企业或教育科研机构之中的技术研究中心、产业创新中心等,它们是推进大湾区协同创新的重要支撑。在立足于体现战略定位、实现发展目标和克服薄弱环节等进一步协同打造新的适宜的创新平台的同时,应着力发挥好各类平台的作用。要强化政策附集,突出先行先试特质,围绕解决产业发展难题、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等进行探索攻关;要优化资源配置,立足攻坚重点和形成科研特色协同整合人才、资金与技术;要促进成果转化,加强与企业、市场的衔接,及时将体制创新、科技创新等各类具体成果进行推广、转化和运用。
(三)一体推动产学研深度衔接融合。粤港澳三地拥有一批在全国和世界上都具有较大影响的高校、科研院所、国家大科学工程,科技研发与创造基础好、潜力大,是推动大湾区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建立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支撑。要采取有力措施,加强产学研深度融合,推进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共建高水平的协同创新平台,形成科技攻关、转化和反馈的无缝对接;强化产权纽带和股权激励,建立产学研间紧密结合与灵敏互动的制度体系及长效机制;探索建立协调沟通机制,及时协商解决一体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与新问题。
(四)高质量推进“广州—深圳—香港—澳门”科技走廊建设。作为大湾区的四大中心城市,香港、澳门、广州、深圳既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引擎,又是各类创新特别是科技创新的主要载体和关键基地,它们的联动直接决定着大湾区创新的质量与水平。建设“广州—深圳—香港—澳门”科技走廊,是基于现实基础和发展需要的必然选择,有利于加快提升大湾区新兴技术原创能力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要精准梳理四地创新资源状况,按照突出比较优势、形成一体联动的原则做好顶层设计;要打破障碍,形成人才、技术等创新要素区际间的自由流动与高效集聚;要着眼于攻克瓶颈制约,协同共建创新平台和技术支撑体系;要对照先进标准一体优化营商环境,积极吸引和对接全球创新资源。还应建立高效率的协同机制,探索解决项目安排、体制创新、规则对接等重大问题。通过努力,把“广州—深圳—香港—澳门”科技创新走廊建设成为具有世界水平的科技创新高地。